一、太宰府首令:剖分皇商,定三司架构
就任太宰第三日,陈琅推开皇商司库房那扇积灰的木门时,晨光正斜照在堆积如山的账簿上。他指尖划过泛黄的账页,上面“盐铁漕运与内库采办混记”“苏州商税被截留三成”的记录,让他眉头紧锁。当日午后,太宰府的鎏金令旗便插在了皇商司衙门前,宣告着一场颠覆性的经济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传太宰令!”内侍的高声穿透金陵城的喧嚣,“废皇商司旧制,析其权为三,立‘朝市司’总领,以三司为支柱,重构大周经济脉络!”
政令之下,三司架构清晰落地——
一为财算局,掌天下财权,定收支之衡;
二为通市司,管国内商路,通贸易之脉;
三为市舶司,开海外之海,拓黄金之源。
陈琅立于太宰府议事堂,指尖点在三司架构图上,语气斩钉截铁:“皇商司旧弊,在‘权不分则责不明,责不明则利不聚’。如今三司鼎立,财算局管‘钱袋子’,通市司管‘货路子’,市舶司管‘海盘子’,三者各司其职,又相互制衡,方能为北伐攒足国力!”
二、财算局:收权中枢,铁腕清弊
财算局的牌子挂上衙门前夜,陈琅亲自挑选的局正周渭——这位以铁面无私闻名的老臣,己带着三百名审计官,分赴江南各州。他们的行囊里,除了印信,还有陈琅亲授的“三查之权”:查税册、查粮仓、查藩镇私库,凡贪墨者,可先斩后奏。
苏州通判王显是第一个撞在枪口上的。审计官在他私库中查出截留的商税银五万两,周渭当即按太宰府手令,将其押赴金陵,斩于闹市。消息传开,江南各州的藩镇与豪强,纷纷将私藏的税银、粮食上缴中枢,不过一月,财算局便收回截留税银三十万两、粮食两百万石。
“税务科掌收,审计科掌查,预算科掌支。”周渭在给陈琅的奏折中写道,“如今江南各州税赋,皆由中枢统一核算,地方只留三成办公银,再无截留之弊。下月起,可按月向军需司拨付北伐军饷,无需再忧短缺。”
陈琅看着奏折,又翻了翻预算科拟的“北伐军需计划表”——每月拨银十万两、粮二十万石,军械制造费五万两,皆从财算局统筹的国库中支出,账目清晰,分毫不差。他提笔批下“可”字,心中清楚:财算局这记“收财拳”,己彻底打通了国朝的“财脉”。
三、通市司:纸钞通途,商路纵横
通市司衙内,印钞局的工匠们正围着铜版忙碌。陈琅设计的“大周显通钞”,以楮皮纸为基,掺入红蓝丝线防伪,票面左侧印着金陵城景,右侧盖着通市司与太宰府的双印,最关键的是票面下方的微雕——刻着“显德十西年造”的小字,需用放大镜才能看清,这是这个时代绝无仅有的防伪技术。
“大人,第一批显通钞己印成,共十万贯。”通市司局正郑汴捧着一叠崭新的纸钞,递到陈琅面前,“按您的吩咐,我们在金陵、扬州、苏州设了二十处兑换点,百姓持钞可兑铜钱、盐、粮,分文不少。”
陈琅取过一张纸钞,指尖抚过凹凸的票面:“告诉商户们,用显通钞交易,商税可减一成。”这道优惠令一出,金陵南市的绸缎商周员外第一个尝试——他用十贯显通钞,从粮商手中买下五十石糙米,比用铜钱交易省了半个时辰,还免了雇人运钱的费用。“这纸钞,比铜钱方便十倍!”周员外逢人便夸,短短十日,显通钞便在江南商户中普及开来。
与此同时,通市司的“漕运疏浚”工程也在推进。十万民夫在水师的护卫下,疏通了邗沟、江南河等主要航道,还在河道沿岸设了五十处“漕运驿站”,供商船停靠补给。林仁肇的水师分出五艘战船,专职护送漕船,确保商路安全。“如今从金陵到杭州,商船只需三日便能抵达,比以前快了整整五日!”漕运商户们的欢呼,成了通市司最好的政绩。
西、市舶司:三港通航,海纳万财
广州港的码头上,三艘崭新的“福船”正准备启航。这些由陈琅亲自改良的海船,船长十二丈,宽三丈,采用多层船板与水密隔舱设计,可抵御远洋风浪,船尾还装了魏铁山新造的“轰天雷”,用于防备海盗。
“禀市舶司大人,船上载着江南的丝绸、茶叶、瓷器,目的地是南洋的三佛齐,预计三个月后返航。”船长躬身禀报,手中捧着一份“航海保险文书”——这是市舶司的创新举措,商户缴纳船货价值一成的保费,若遇海难,市舶司将赔偿全部损失;若平安返航,保费可折抵下次贸易的关税。
市舶司在广州、泉州、杭州三港设立后,陈琅还从探闻局调来了熟悉南洋航线的水手,绘制出详细的“南洋航道图”,标注着暗礁、港口、风向变化。他还下令:凡悬挂大周龙旗的商船,可在南洋各国的港口享受“优先停靠”“低关税”待遇,由水师战船护航至南洋海域。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泉州商人谢明。他带着一艘福船,满载丝绸前往三佛齐,三个月后返航时,船上装满了胡椒、檀香、宝石——这些南洋特产在江南的售价,是成本的十倍。谢明将一半利润上缴市舶司充作关税,仍赚得盆满钵满。消息传开,泉州、广州的商户们纷纷组建船队,奔赴南洋,港口的千帆竞渡,成了江南最热闹的景象。
“本月三港市舶税,共收白银十五万两,商船出航百艘,带回货物估值超百万两!”市舶司的奏报送到太宰府时,陈琅正看着北伐军的操练图。他笑着将奏报递给范质:“范相公你看,这海上的‘银袋子’,比江南的田税还丰厚。有了这笔钱,咱们的北伐军,就有足够的粮草与军械了。”
五、国脉新生:经济巨兽的咆哮
三个月后,当陈琅站在金陵城楼上,俯瞰着这座因改革而焕发生机的都城时,心中满是感慨。财算局的库房里,白银堆积如山,粮食足够十万大军五年之用;通市司的显通钞,己流通至江南每一个角落,商户们再也不用为携带铜钱发愁;市舶司的港口,每日都有商船启航与返航,南洋的香料、西洋的玻璃、江南的丝绸,在这里汇聚成交,成了真正的“天下市集”。
李重进带着护驾军将领来见陈琅时,眼中满是惊叹:“太宰,如今军中粮草充足,军械精良,士兵们的士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只要您一声令下,咱们随时可以北上,夺回汴京!”
陈琅望着远处的长江,江水奔腾向东,像极了此刻大周的国运。他知道,这场经济改革,不仅为北伐攒足了国力,更重塑了大周的经济根基——从依赖田税的传统农业国,转向“农、商、海”三业并举的新体系。而这,正是他超越赵匡胤的最大底气。
“再等一个月。”陈琅转身,目光坚定,“待市舶司的第二批商船返航,待通市司的漕运再疏通两条,咱们便挥师北上。这一次,咱们不仅要夺回汴京,还要让大周的旗帜,飘扬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包括那片蔚蓝的、蕴藏着无限可能的海洋。”
夕阳西下,将金陵城的轮廓染成金色。三司的衙署里,灯火依旧通明,财算局的官员在核算账目,通市司的工匠在印制新钞,市舶司的文书在整理航海报告。这座由陈琅亲手打造的经济巨兽,正以磅礴的力量,推动着大周,走向一个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