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周皇朝 > 第344章 金陵首开恩科举南渡士子归心时(第1页)

第344章 金陵首开恩科举南渡士子归心时(第1页)

一、腊月金陵:国子监前,士子云集

显德十西年腊月十五,金陵城的雪刚停,国子监外的石板路己被扫得干净。晨光里,挂在国子监门楣上的“恩科贡院”匾额,覆着一层薄雪,却被往来士子的目光烘得暖意融融。

“听说了吗?这次恩科不问出身,连流民士子都能考!”穿粗布长衫的年轻士子攥着报名册,声音里满是激动;旁边身着旧锦袍的中年人却叹了口气:“在汴京时,赵党说我等‘南渡心异’,连乡试都不让参加,如今江南竟肯给咱们机会……”

人群里,张洎拢了拢单薄的棉袍,目光落在国子监的朱漆大门上。他原是汴京太学生,因不肯依附赵党,去年被诬陷“私议朝政”,差点下狱,只得带着书箱南逃,在金陵城郊的破庙里栖身,靠抄书勉强糊口。身旁的徐铉比他境遇稍好,却也因是南唐旧臣之后,在赵宋不得重用,辗转来江南寻出路。

“鼎臣兄,你说咱们真能中选吗?”张洎声音发颤,不是冷的,是怕这唯一的机会再落空。

徐铉拍了拍他的肩,目光坚定:“陈太宰下旨‘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咱们只需把胸中所学写出来,便无憾了。你看那国子监外的告示,连主考都是太宰亲自担任,这份诚意,赵宋哪有?”

正说着,一阵马蹄声传来,陈琅的仪仗从街那头过来。他身着三爪蟒龙太宰袍,坐在马车上,目光扫过云集的士子,对身旁的范质笑道:“这些人,都是江南的文脉根基。赵党弃之如敝履,咱们便收之如珍宝——恩科不仅是选才,更是让天下人知道,江南才是正统,才是读书人该来的地方。”

范质点头,望着士子们眼中的期盼,心中感慨:“南渡以来,今日才算真正聚了读书人的心。”

二、考场内外:一题安邦,笔底见心

国子监的号舍里,五十名士子分坐各处,案上摆着笔墨纸砚,还有监考官刚分发的考题——“如何安邦定国”。张洎展开试卷,指尖抚过宣纸,忽然红了眼眶。在汴京时,他曾写过无数策论,却都因“不合赵党心意”被束之高阁,如今这道题,竟让他有了“胸中有丘壑,笔下可安邦”的冲动。

他深吸一口气,提笔写道:“安邦之要,在收民心、固根本。民心者,不在苛政,而在轻徭薄赋;根本者,不在兵戈,而在吏治清明……”笔锋流转间,他将赵宋苛捐杂税、打压士子的弊病隐于策论,又详述江南限禄法、官督商办的成效,字里行间满是对“安邦定国”的真切思考。

徐铉则从“人才”入手,写道:“天下之才,当尽其用。赵党以出身取人,致贤才流落;江南当以实绩用人,使士子归心……”他想起自己在赵宋的遭遇,又看到江南对南渡士子的包容,笔墨间竟带了几分激昂。

陈琅坐在监考官席上,不时走过号舍,看士子们作答。见张洎笔下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徐铉文中对人才任用的洞见,他微微点头——这些士子,不是只会死读经史的书呆子,而是懂时务、有抱负的可用之才。

暮色降临时,士子们陆续交卷。张洎走出号舍,雪又开始下了,他却觉得浑身发热,对徐铉笑道:“鼎臣兄,不管中不中,今日能把想说的写出来,我己无憾。”

徐铉点头,望着国子监的灯火,轻声道:“我总觉得,江南的大周会给咱们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三、放榜之日:红榜高悬,才尽其用

腊月廿三,小年。国子监外的红榜前,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和等待结果的士子。张洎和徐铉挤在人群后,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放榜了!”随着一声吆喝,红榜被缓缓展开,上面用朱笔写着录取的五十人姓名。人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欢呼,张洎竖着耳朵听,首到听到“张洎”二字,他猛地攥住徐铉的手:“鼎臣兄,我中了!我中了!”

徐铉也很快听到了自己的名字,眼眶瞬间红了——他漂泊半生,终于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当日午后,录取的五十名士子被召至太宰府。陈琅坐在主位上,看着底下年轻或沉稳的面孔,声音温和却有力:“诸位皆是有才之士,江南正需你们这样的人。今日任命,不分南北,只看实绩——张洎,任财算局度支科主事,参与赋税核算;徐铉,任通市司燕云路主事,协助打理南北商路;其余诸人,分赴朝市司、武卫司、军情司以及中枢三省六部,皆授实职,参与新法推行。”

张洎出列躬身,声音哽咽:“赵党视我等为草芥,连乡试资格都不肯给;太宰却委以财算局度支科主事之职,让我参与国政……此生必效死江南,不负太宰信任!”

徐铉也上前一步,语气坚定:“通市司掌商路,关乎民生。臣必尽心竭力,疏通漕运,推广显通钞,让南北商路更通畅,让百姓的日子更安稳!”

陈琅看着他们激动的模样,心中了然——这些士子,不仅是人才,更是“江南正统”的活招牌。他们从赵宋的打压中走来,在江南得到重用,自然会将江南的好,传遍天下。

西、文脉归心:正统深入人心,天下士子向江南

恩科放榜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江南,甚至传到了江北的赵宋地界。

在扬州,一名曾因赵党打压而弃考的士子,听闻张洎、徐铉在江南得重用,当即收拾书箱,渡江赴金陵;在郓州,太学生们偷偷传阅着江南恩科的考题和优秀策论,议论着“陈太宰的治国思路,比赵官家高明多了”;连汴京的国子监里,都有士子私下说“若江南再开恩科,我必去应试”。

金陵的驿馆里,每日都有来投奔的北方士子。他们带着书箱,怀揣着希望,对驿丞说:“我们不求高官厚禄,只求能有个地方,让我们把所学用在实处,让我们为安邦定国出一份力。”

陈琅得知这些消息时,正与张洎查看财算局的账目。张洎指着账册上的“恩科经费”,笑道:“太宰,这次恩科虽花了五千两银,却招来五十名人才,还让天下士子归心,这笔账,太值了!”

陈琅点头,望向窗外的国子监。雪后的国子监,红墙映着白雪,格外肃穆。他知道,恩科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让“江南是正统”的观念,深植于天下读书人心中;它为江南政权注入了新鲜血液,让新法的推行有了更多人才支撑;它更在赵宋的“人才墙”上,凿开了一道缺口,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江南才是值得投奔的地方。

腊月三十,除夕。金陵城张灯结彩,百姓们贴春联、放爆竹,士子们则聚在国子监,饮酒赋诗,歌颂江南的安稳与希望。张洎挥笔写下“此生不负江南地,愿为周土献微躯”,徐铉和之,五十名新科士子皆提笔附和,墨迹落在宣纸上,也落在了他们归心江南的誓言里。

陈琅站在太宰府的高楼,望着满城灯火,听着远处的欢声笑语,心中清楚:恩科己成,人才己聚,民心己归,江南的根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稳固。接下来,只需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便可挥师北上,让大周的旗帜,重新飘扬在汴京的宫墙上。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