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说小时候的事情别人不相信怎么办 > 第7章 夏日嬉水 江河湖海中的清凉狂欢(第1页)

第7章 夏日嬉水 江河湖海中的清凉狂欢(第1页)

当蝉鸣声在树梢织成密不透风的网,日头把柏油路晒得发软,7080后的夏天便成了水的世界。北方的黄河滩涂、南方的江南水乡、西部的高原湖泊、东部的海滨沙滩,到处都是孩子们与水嬉戏的身影。他们像一条条小鱼,钻进江河湖海的怀抱,用最原始的方式对抗暑热,那些溅起的水花、湿透的裤衩、晒黑的皮肤,都是夏天最鲜活的勋章。

江河里的野性狂欢

北方的大河总带着一股粗犷的气息,孩子们的嬉水游戏也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头。黄河流域的孩子最懂“借水势”,陕西潼关的黄河滩上,男孩们玩“横渡浅滩”的游戏,要在齐腰深的水里逆着水流往前走,脚下的鹅卵石滑溜溜的,稍不留意就会被冲得东倒西歪。谁能最先走到对岸的红柳树下,谁就是“滩主”,能赢得伙伴们采来的酸枣。他们还发明了“打水仗”的战术——上游的人负责投掷“水弹”(用泥巴捏成的球,泡水后变软),下游的人则用草帽当盾牌,浑浊的黄河水混着笑声,把每个人都变成了泥猴。

长江沿岸的嬉水游戏更显“水性”。湖北宜昌的孩子在长江支流里玩“扎猛子”,比赛谁能在水下憋气更久,谁能摸到河底的鹅卵石。有经验的孩子知道,汛期过后的回水湾最安全,水流平缓还能捡到上游冲下来的“宝贝”——有时是半截木头,有时是个破皮球,都能成为游戏的新道具。重庆的“码头孩子”则擅长“浪里白条”,他们在嘉陵江边的趸船旁玩“跳江”,从一米多高的船板上纵身跃入水中,姿势要像青蛙一样舒展,溅起的水花越大越能引来喝彩,若是姿势不对摔成“平沙落雁”,会被笑上整个夏天。

乡村的小河沟藏着最质朴的快乐。河南的颍河两岸,午后的树荫下总有“摸鱼队”的身影,孩子们光着脚丫踩在软泥里,能通过脚底板的触感分辨出泥鳅和黄鳝。他们发明了“围堵战术”:用石块在河湾处垒起简易堤坝,把水排干后捉鱼,收获多的时候能装满半个水桶,回家让母亲添把辣椒炒成下饭菜。山东的汶河边,女孩们则喜欢“打水漂”,选扁平的青石片,侧着身子甩出去,石片在水面上跳跃的次数越多,说明运气越好,输了的人要负责给大家摘岸边的野葡萄。

湖塘里的灵动巧思

江南的湖泊像块温润的玉,孩子们的嬉水游戏也带着水乡的灵秀。杭州西湖的里西湖水域,水深及腰的地方成了“水上迷宫”,孩子们用芦苇杆在水面插出弯弯曲曲的路线,玩“寻宝”游戏——把家里不用的玻璃珠、铁环扔在水里,谁能在规定时间内摸到最多“宝藏”,谁就是赢家。他们还懂得利用荷叶当“装备”,顶在头上防晒,卷成筒当“望远镜”,甚至当“武器”舀水泼人,绿色的荷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成了水上最亮眼的装饰。

洞庭湖的孩子最会“借船”玩游戏。他们把渔民废弃的小竹筏推到湖里,六七个孩子挤在上面,用树枝当桨划向湖心,玩“海盗船”的游戏。竹筏晃悠悠的,谁要是不小心掉进水里,反而会哈哈大笑,游回岸边再爬上来。湖南益阳的孩子还发明了“水上拔河”:在两艘竹筏之间拉根粗麻绳,一声令下,两边使劲往自己这边拽,竹筏在水面上互相靠近,溅起的水花打湿了每个人的脸,最后往往以两船相撞、所有人落水告终。

高原湖泊的嬉水带着几分神秘。云南洱海的孩子相信,农历六月二十西日的“洗海澡”能祛病消灾,这一天他们会带着松枝和柏叶跳进湖里,一边游泳一边往身上洒水,嘴里念着祖辈传下的歌谣。他们的“游泳比赛”不拼速度,而比谁游得远还能保持体力——因为洱海太大,游太远会被大人责骂。青海湖的孩子则玩得更谨慎,湖边的浅水区里,他们用鹅卵石堆“水坝”,看谁堆的坝能挡住更多水流,这种游戏里藏着对高原圣湖的敬畏,从不敢往深水区去。

海滨的咸涩乐趣

东部的海滨沙滩,是夏日嬉水的终极乐园,带着咸腥味的海风里,藏着与淡水截然不同的游戏密码。山东青岛的第一海水浴场,孩子们玩“沙滩埋人”的游戏,用温热的沙子把同伴埋起来,只露出脑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不笑场。胆大的男孩会跑到齐胸深的海水里,等浪来时跳起来,感受被海浪托起的浮力,浪越大越兴奋,常常被拍得呛几口咸涩的海水,却抹抹嘴继续跳。

福建厦门的鼓浪屿沙滩,退潮后的滩涂成了“寻宝场”。孩子们带着小铲子和竹篮,挖花蛤、捉螃蟹,比赛谁的收获最奇特。他们知道“跟着小蟹走”——沙滩上的小洞穴里藏着沙蟹,顺着洞穴挖下去准有收获。有时会挖到透明的“海豆芽”(一种古老的腕足动物),孩子们会互相炫耀,说自己挖到了“海底的人参”。傍晚涨潮前,他们会用沙子堆“城堡”,在周围挖护城河,看潮水如何一点点淹没城堡,这是最首观的“沧海桑田”教育。

广东汕头的南澳岛,孩子们的嬉水游戏带着“海洋气息”。他们用泡沫板当“冲浪板”,在岸边的碎浪里练习站立,能站稳三秒钟就算“冲浪高手”。女孩们则喜欢捡贝壳,把不同形状的贝壳串成项链,戴在脖子上像个小美人鱼。最热闹的是“赛龙舟”(儿童版),用废弃的木盆当船,几个人用树枝当桨,在浅水区划行,虽然常常原地打转,却丝毫不影响兴致,喊号子的声音比海浪还响亮。

嬉水游戏里的生存智慧

水边的游戏从来不是瞎玩,而是代代相传的生存课。北方孩子知道“看水流”——漩涡多的地方不能去,水面冒泡的地方可能有暗礁;南方孩子懂得“辨水色”——清澈见底的水未必浅,浑浊的水可能藏着深坑。河南农村的老人会教孩子“水响防蛇”——草丛里的水发出“哗啦”声,可能是水蛇在游动,要赶紧躲开;浙江水乡的母亲则嘱咐“离岸不太远”——在能看到岸边树影的范围内活动,这是最朴素的安全距离。

孩子们还在游戏中学会了“工具利用”。重庆的孩子用塑料布做“救生圈”,吹满气后扎紧,能在水里浮起来;江苏的孩子把葫芦晒干,掏空后做成“浮力球”,绑在身上增加浮力;最聪明的是江西的孩子,他们发现向日葵杆中间是空的,晒干后捆成一束,能当“救生筏”用,这种智慧比课本上的浮力原理更鲜活。

甚至连“失败”都是宝贵的经验。谁没被水呛过?谁没在湿滑的岸边摔过跤?但这些疼痛很快就被乐趣冲淡,孩子们会总结教训:呛水后要赶紧抬头呼气,摔跤时要用手撑地。这些在游戏中自然习得的自我保护能力,比任何安全手册都更深刻。

水影里的童年符号

夏日嬉水的记忆,总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北方孩子的“标配”是一条军绿色的平角裤,洗得发白还打着补丁,却不妨碍在水里灵活穿梭;南方女孩喜欢穿花布连衣裙下水,裙摆湿透后贴在身上,像朵含苞待放的荷花。谁要是有个塑料救生圈(上面印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绝对是孩子群里的“土豪”,会有一群人围着求“借玩五分钟”。

傍晚回家时的场景,全国都差不多:男孩们光膀子,晒得黝黑的皮肤上挂着水珠,手里拎着湿透的鞋;女孩们用草帽扇风,头发湿漉漉地贴在脸上,兜里装着捡来的小石子。母亲们站在村口或巷口喊回家吃饭,声音穿过水汽传得很远,孩子们却舍不得上岸,总想多玩一会儿,首到天边的晚霞把水面染成金红色。

如今的水上乐园有消毒水的味道,有安全员的哨声,却再也找不到江河湖海的野趣。7080后回忆里的夏日嬉水,是黄河的泥沙、长江的浪涛、西湖的荷叶、海滨的贝壳共同编织的清凉梦境。当他们看着孩子在恒温泳池里小心翼翼地划水时,会想起自己当年在自然水域里的自由畅快——那种与水的亲密接触,那种对自然的敬畏与亲近,是空调房里永远复制不出的夏天。

那些在水里嬉戏的身影,早己随着岁月远去,但溅起的水花永远停留在记忆里,带着咸涩的、清凉的、鲜活的气息,每当盛夏来临,就会在心头轻轻荡漾。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