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元年八月七日,汴京发生大水,下属十七个县皆不同程度受灾,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汴京城内一片混乱,街道上的店铺大多紧闭大门,货物被大水浸泡,损失惨重。
一些不法之徒趁机浑水摸鱼抢劫财物,使得原本就混乱的局面更加不堪。
赵佶龙颜大惊,急忙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对策。
朝堂之上,众臣议论纷纷,有的主张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有的建议加固堤坝防止水患进一步蔓延,说起来头头是道,问起具体方案又都闭嘴不言。
争论了西五日都没有结果,赵佶心中烦闷不己。
李纲不顾官微言轻,上奏道:“陛下,大水漂浸民居、淹没农田,朝中上下应齐心协力救民于灾难之中,关于如何救灾,臣三日前己经具折上奏,不知陛下有何看法?”
赵佶一愣,目光看向王黼,“李卿的奏折朕为何没看见?”
王黼急忙出列,“启禀陛下,员外郎的奏折中皆是空话大话,根本不切实际,所以臣并未上报。”
李纲质问道:“下官的奏折中哪里不切实际?”
王黼冷哼道:“员外郎话说的好听,你可知道十七个县有多少百姓受灾?按照你的办法赈灾需要出动十几万禁军,还要近千万贯和几十万石粮食,朝廷哪来的钱粮赈济灾民?”
赵佶一听这个数字顿时没了兴致,“若是如此的确不可行,还有没有其他更有效的办法?”
王黼躬身道:“陛下,大水几日后便会退去,百姓能有多少损失?房屋损坏自己修,粮食没了自己买,农田淹没的话秋税可以减免一部分,实在无家可归的流民可以设粥棚赈济,这样花费不了多少钱。”
李纲怒斥道:“你堂堂少宰竟然说出如此冷血之言,普通百姓哪来的钱修葺房屋购买粮食?”
“百姓自己穷困与朝廷何干?”
李纲一脸气愤,“百姓乃大宋子民,赈济灾民乃是朝廷的责任,水灾过去数日,灾民却迟迟得不到救济,某些官员不恤民情应当问责。”
蔡京急忙打圆场,“员外郎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朝廷财政状况你想必也清楚,你说说钱从何来?”
“汴京权贵富商无数,朝廷可以出面募捐,相信能募集不少钱粮。”
户部侍郎讥讽道:“员外郎想得太简单了,权贵富商的钱都是辛苦挣来的,总不能朝廷下旨强行募捐吧?”
“自然不用下旨,官员们可以起到表率作用,能募集多少是多少,总比在此争论不休强,臣愿意捐出五十贯!”
此话一出,殿内议论纷纷,大多数官员都面露不悦。
蔡京皱了皱眉,“臣愿意捐出两百贯!”
王黼接着道:“臣愿意捐出一百九十贯。。。。”
见两位宰相开了口,其他官员心不甘情不愿的纷纷表态,多的一百多贯,少的十几贯。
赵佶最后表态,“朕捐一千贯!此事就按照李卿所言,能募集多少是多少。”
李纲松了一口气,继续说道:“臣以为应减免今年赋税,严惩玩忽职守的官员,提拔关心百姓疾苦的有识之士。”
王黼面露不悦,“此乃天灾,与官员何干?”
“水灾己经发生西五日时间,官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就是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