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幻象,也不是梦境投影,而是由无数细小光点组成的立体影像??凌川坐在起音村的老槐树下,手中拿着一只未完工的陶笛,正对身旁的沈知意微笑。他的嘴唇在动,却没有声音传出。但阿笙突然跪倒在地,双手抱头,口中竟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
“若有一天你听到这首歌,请告诉天下人:我们不是为了让过去复活,而是为了让未来不再沉默。”
沈知意泪如雨下。
她终于明白,凌川的遗愿并非仅仅安葬于音脉之中,而是借由声音的永恒性,将自己的意识碎片封存在整个国家的共鸣网络里。每一次《同行》被奏响,都是他在醒来一次;每一口井水中浮现的波纹,都是他试图传递的信息。
而此刻,南方的歌声,是另一个觉醒的信号。
翌日清晨,她们在岩后发现一道隐秘石缝,深入十余丈后豁然开朗??竟是一个天然洞窟,四壁镶嵌着数百片玉简,排列方式与静音岭石室如出一辙。不同的是,这些玉简并非记录死者遗音,而是收录了十年来全国各地通过音塾上传的百姓歌声:农夫耕田时哼的小调、妇人哄婴的摇篮曲、戍边将士酒后悲壮的合唱……
每一首都标注了地点、时间、演唱者姓名。
而在最深处,有一块独立玉碑,金线镌刻四个大字:
**“活祭之声。”**
下方还有一行小字:
>“昔以死人为祭,今以生者为乐。
>真正的音祭,从来不是献祭他人,
>而是献出自己的声音,去唤醒千万沉默之口。
>??凌川?遗稿”
沈知意抚碑良久,转身对柳芸与阿笙道:“回去吧。把这里的一切编入《万民天心集》第十卷,命名为《醒音录》。同时昭告全国:自即日起,废除‘追音使’制度,设立‘传声盟’??凡自愿录制歌声、分享故事者,皆可成为‘民音使者’,其声将永存于地下音脉核心。”
众人返回京都当日,皇帝亲迎于城门外。
他已年迈,须发皆白,手中却捧着一本新编乐典:“朕命乐府将《同行》定为国声,不分朝会民间,凡重大仪式必先奏此曲。此外,朕亦写下平生第一首俚曲,名为《听者》??不求工巧,但求真心。”
当晚,皇宫大宴群臣,首次允许侍女与太监同席而坐,共唱《溪水谣》。歌声响起那一刻,殿角百年古钟无故自鸣,三响之后,钟体内壁裂开一道细缝,掉落一片铜箔,上刻一行古篆:
**“声至诚处,金石为开。”**
此事震动朝野。
三个月后,西域沙洲发现奇迹:一处废弃驿站遗址下,出土一组陶埙,共十二枚,按十二律排列,表面刻满与《归途调》相符的音纹。经测定,这些埙已在地下埋藏超过百年,却仍保持完美共振性能。更令人惊异的是,每当夜风吹过,埙群便会自动发声,合奏出一段从未听闻的旋律。
归藏学堂派员前往研究,最终破译出隐藏信息??这段旋律是《颂天章》的逆向解构版本,去除所有压迫性频率后重构而成,原作者正是贞元年间第一位被秘密处决的乐官,也是凌川母亲的师兄。
消息传回,沈知意下令在全国十二镇音武营同步演奏此曲。当十二道声波穿越山脉、平原、江河,在空中交汇之时,天空再次出现巨大音虹,颜色不再是七彩,而是纯净的银白色,宛如一条横贯天地的桥梁。
那一夜,全国婴儿啼哭声减少八成,而老人寿终正寝者增加三倍。医者称,此乃“心结得解”之象。
又五年,沈知意寿至八十。
临终前,她召集所有弟子于民音堂观音阁,当众将半生手稿焚于铜炉,唯独留下一本薄册,封皮无字,内页仅书三句话:
>“声音不死,因为它从不属于自己。
>真正的王者,不在战场,不在庙堂,
>在每一个敢于开口的灵魂。”
火光映照她苍老却安宁的脸庞。她最后看了一眼北方??静音岭方向,轻声说:“我该去陪他了。”
言毕,安然而逝。
举国哀悼三日,百姓自发停歌默哀。然至第四日凌晨,全城陶管忽然齐鸣,奏响《同行》。与此同时,井水表面再现波纹,此次浮现的,是一幅双人并肩而行的剪影,题曰:
**“此去长路,终有回响。”**
多年以后,有个孩子问老师:“为什么我们现在人人都会唱歌?”
老师答:“因为曾经有两个人,一个用笛子唤醒了大地,一个用喉咙点燃了人心。他们教会我们一件事??当你愿意听别人说话,你的声音,也就永远不会消失。”
而在遥远的北方,静音岭裂谷深处,一块新生的黑岩缓缓冷却。敲击之下,传出的不再是哀怨低鸣,而是一段欢快跳跃的童谣,正是当年江南音塾第一课所教的《溪水谣》。
风穿过山谷,把这首歌带向四方。
没有人知道,是谁最先开始唱的。
就像没有人记得,最初是谁学会了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