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轻笑几声,不在意,不将他们的赞成与反对收入眼中,谢知珩目前,只有收拢地方实权的想法。
“刺史的权力仍是太大,刺史的威望仍是深厚。”
谢知珩抚摸玉玺上的龙头,他每日每夜的祈祷,无论是对密藏的人头法器,还是对太子私印,龙纹玉佩,或是玉玺,都无法让圣人难得一刻清醒。
谁曾想,只荆州刺史死前的一句,便让他失了阿耶。
谢知珩紧紧握住拳头,他对钟永的怒火,蔓延至所有州郡,蔓延至他尚未收回的地方权力。
中央集权的想法,在新帝眼里,深深埋下。
不过此举需长远考虑,谢知珩还不想自掘坟墓,他目前需放在明经科上,放在那诡异身上。
“一甲难考,但你乃天命之女,又有太傅教授,不可能连一甲都进不去吧?”
谢知珩眸眼闪过几分讥笑,抬头让李公公收起玉玺,起身离了紫宸殿,出宫去晏府。
荆州刺史的任命已由吏部送出,三品的上州刺史自是需要帝王、鸾台与吏部三方共议,不少人希望是自己上台。
三品外派官一旦入京,最低六部侍郎,一般居六部尚书位,更有甚者入三省,登鸾台为宰相。
此番重要官职,百官自是不愿让晏城个七品小官霸占着,纷纷出言献策。
因此,荆州刺史是最早派遣出京的官员,谢知珩巡视整个朝野,南北官员,清官勋贵与宗室,他选了个勋贵出身的刑部侍郎,派出京。
刑部侍郎位置一空,吏部忙送上候补官员名单。
要知刑法,要有大理寺任职经历,要有一面浩然正气,其人选不多,吏部尚书多推崇大理寺卿。
由此,范衡入刑部,获刑部侍郎一职。
吏部让范衡举荐大理寺卿的候补名单,范衡毫无二话,直接推殷少宿上位。
大理寺也获此荣数,殷少宿右迁至大理寺卿,原大理寺左寺正迁出大理寺,随范衡入刑部。
新任大理寺卿殷少宿,着手整理大理寺,提拔他亲信为寺正,又选人为主簿。
殷少宿亲信也就那几位,不等晏城回京,他率先举荐陶严为寺正,想着晏城恐会入御史台,殷少宿便让陶严坐他位置,为大理寺右寺正。
如若吏部没有对晏城有其他安排,殷少宿等那时,再举荐晏城当左寺正,虽会低陶严一层。
不过,殷少宿想两人之间亲近的友人关系,他认为晏城是不会在意这等高低差。
除非,陶严犯贱犯到晏城跟前,晏城恼怒,跑到帝王跟前诉说委屈,那时殷少宿再做调整。
人选递交吏部前,殷少宿还去拜访过晏府,去询问尚在备考明经的钟旺意见,问她可需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