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女儿怎么就要跑到前线,即使去前线,她是从西面的栎阳出来,又怎么会那么巧的被范增抓到?
戚鳃看向众人,“接下来我们就如此安排。”
翌日。
前行中的汉军被一行人拦住了去路,刘邦正在车里晃晃悠悠地听陆贾唠叨南北方的不平静,打完诸侯就该去打他们了怎么怎么的,一名斥候骑着快马,从前面赶到马车边。
“王上,定陶戚氏在前面跪迎。”
刘邦忽一下坐起来,虽然他觉得戚姬死于自招,但人都死了,想到的自然都是她的好,一颦一笑的活生生一个美人,跟着他还没有几年就死了,现在她的父兄亲友还过来跪迎,说实话刘邦有一瞬间的心虚。
不过这些年练就的“帝王”心术,让刘邦迅速地把这点心虚抛在脑后。现在还能让他会升起强烈心虚感的,除了家里那娘几个也没有什么人了。
刘邦隔着车窗问道:“说没说什么事?”
斥候回:“听说有神迹要献。”
车窗被打开,刘邦微微地伸出头,看似很平静地问:“什么神迹?”
其实心里很激动,这时候出现神迹,正正好啊。要不是担心被政哥揍,他都想让政哥出来给他当一下神迹。
一刻钟之后,戚鳃等人被带到刘邦的王驾马车旁,发现刘邦还是如几年前过定陶时那样平易近人,戚氏这些男人七嘴八舌起来。
“当年的秦朝从洛阳运鼎去关内,便是从定陶南边的那条汜水上走过去的,当时途中遇到大风浪,一鼎被卷入水中,河水东流,这些年便冲刷到了定陶范围内。”
“我等初时也不在意,但自从汉王过定陶,才真正对这件事上了心,而今已经通过祭祀定下了鼎的位置,只是凭我们恐怕很难出鼎。”
“希望汉王能稍稍东南行,出周鼎于定陶。”
刘邦让谋士们商量此事,大家都同意去定陶出鼎,只有张良和陈平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但是刘邦最重视的就是他们的意见。
于是又开了个小会议。
张良:“戚氏的目的恐怕不只是捞鼎。”
政哥家丢掉的鼎,刘邦自然是想找出来的,刘邦觉得,政哥家的秦王朝只有两世寿命,肯定跟人他们家的鼎不全有关。
“子房,你的意思是我们就不去了?”刘邦想给政哥证明自己其实也没有小凹说得那么没本事,瞧瞧,赢家掉的鼎,我捞出来了。
张良:---
想去捞鼎,就明说好了。
陈平说道:“捞鼎可以,但是您一定要顶住诱惑,千万不能答应戚氏的任何要求。”
他跟张良的感觉一样,戚氏此举必有他图。
刘邦轻轻松松道:“这是自然。”
陈平和张良还是有种很不好的预感,多年相处已经足够他们了解刘邦,最大的优点是乐意看到别人的优秀才能得到发挥,最大的缺点越是这个,耳根子软,别人说什么都非常容易把他劝动。
用小凹的话来说就是渣爹非常容易飘。
彭城被项羽三万人突袭,到现在都是张良心里最大的一块阴影,很怕汉王会在戚氏的吹捧下再次飘飘然做出什么比较容易带来后患的事。
接下来的两天,张良时刻不离刘邦左右,就为了避免他答应戚氏什么不好处置的事。
两天后,旌旗飘扬的汜水河畔,几十个光着膀子的健儿在水中潜伏下去又探上来,终于有一个人在河中心的位置喊道:“王上,鼎,鼎在这里。”
不以为意的武将们这一下子都震惊了。
“真的有鼎?”
“是周鼎吗?”
韩信身边是曹参,两人经常一起出征打配合,关系还不错,曹参揣着袖子问道:“大将军,你相信传说中的周鼎,真就这么巧地落在了这里?”
韩信一半信一半不信,信是因为他见过更神奇的事,不信则是因为戚氏族人主导了这一切。
那戚姬虽然死了,可他还有个儿子呢。而戚氏论出身,可比王后的吕氏深厚多了。
刘邦提着衣摆向前走了两步,喊道:“捞,快捞。”
过了足有二十几分钟,一座沾满水草的青铜大鼎被拴着草绳打捞上来,放在了岸边平整的草地上。
汉军将领们是什么反应且不论,护送王上而来的士卒们却是都很激动。
“周鼎,那就是周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