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是啊!以后我们能不能常来吃啊?”
苏婆婆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只要你们喜欢,随时都能来吃。阿绣要是在,肯定也会很喜欢和你们一起吃糕、一起玩的。”
陈墨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阿绣的心愿终于完成了,她可以安心地离开了;而苏婆婆的思念,也有了寄托,她不再是孤单一人。
当天晚上,苏婆婆把剩下的鸭骨糕摆在绣铺里,还在旁边放了阿绣的布偶和那块荷花鸭骨糕绣品。她对着绣品,轻声说:“阿绣,奶奶把你的绣品挂起来了,大家都说好看。你喜欢的鸭骨糕,奶奶也分给小朋友们吃了,他们都很喜欢。你放心,奶奶会好好的,会一直做你喜欢的鸭骨糕,会一直记得你。”
就在这时,陈墨怀里的银汤勺突然泛起明亮的粉白色光晕,阿绣的身影渐渐出现在绣品旁。她还是穿着那件粉色的花衣,手里拿着那块荷花鸭骨糕绣品,脸上带着笑容,眼神里满是欣慰。她走到苏婆婆身边,轻轻抱了抱苏婆婆的胳膊,虽然苏婆婆看不见她,却像是感受到了什么,抬起头,对着空气说:“阿绣,是你吗?你看到了吗?奶奶收到你的礼物了,大家都很喜欢吃你喜欢的鸭骨糕。”
“奶奶,我看到了,我很开心。”阿绣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温暖的力量,“谢谢您一直记得我,谢谢您还在做我喜欢的鸭骨糕。奶奶,您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太想我,我会一直在天上看着您的。”
苏婆婆的眼泪掉了下来,却笑着说:“好,好啊!奶奶会好好的,会一直做鸭骨糕,会把你的绣品好好珍藏,让更多人知道,我有一个这么懂事、这么爱我的孙女。”
阿绣笑着点了点头,转身望向窗外,那里的月光正洒在巷口的柳树上,温柔而明亮。她对着苏婆婆挥了挥手,然后身影渐渐变得透明,像江南的雾气一样,慢慢消散在灯光下。
银汤勺的光芒暗了下去,恢复了原本的模样。竹篮里的鸭骨糕,甜香里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思念,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温暖,像阿绣的笑容,永远留在了这绣铺之中。
四、记录食谱,传承温情
接下来的几天,陈墨每天都来苏婆婆的绣铺帮忙。他帮苏婆婆挑水、劈柴,还帮着招呼客人、整理绣品。绣铺的生意比以前更红火了,不仅邻居们经常来买鸭骨糕和绣品,还有不少外乡人特意来光顾,都想尝尝“阿绣糕”,看看阿绣绣的荷花鸭骨糕绣品。大家都说,这鸭骨糕里藏着最纯粹的温情,吃着让人心里暖暖的。
“陈公子,真是谢谢你。”一天晚上,苏婆婆蒸完最后一锅鸭骨糕,给陈墨盛了一碗糖水,“要是没有你,阿绣的绣品找不到,我的心里也总是空落落的。你是个好人,也是奶奶的恩人。”
陈墨接过糖水,喝了一口,清甜的糖水滑过喉咙,暖遍全身。他放下碗,从包袱里拿出《味魂录》,对苏婆婆说:“婆婆,我想把您这鸭骨糕的做法记下来,写进我的食谱里。这样,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能记得这糕的味道;也能让更多人知道,苏州城有个叫阿绣的小姑娘,有个叫苏婆婆的绣娘,她们用鸭骨糕,传承着最纯粹的祖孙温情。”
苏婆婆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好啊。这糕是我和阿绣一起琢磨出来的做法,能记下来,是好事。我现在就教你,怎么处理鸭骨,怎么蒸鸭骨糕。”
那天晚上,苏婆婆坐在灶台旁,一边蒸糕,一边给陈墨讲解鸭骨糕的做法,陈墨则拿着炭笔和布帛,仔细地记录着,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处理鸭骨,得用新鲜的老鸭骨,最好是不带太多肉的,这样磨出来的粉更细腻。”苏婆婆一边说,一边比划着,“先把鸭骨用清水浸泡一个时辰,去除血水和杂质,然后放入冷水锅中,加几片生姜,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捞出鸭骨用温水洗净。把洗净的鸭骨放在蒸笼里,蒸一个时辰,蒸至软烂,然后放在太阳下晒干,再用石磨磨成细粉,备用。”
陈墨在布帛上写下“食材选备”,然后按照苏婆婆的说法,一一记录。
“蒸鸭骨糕也有讲究。”苏婆婆继续说道,“把糯米粉、鸭骨粉、白糖放入盆中,搅拌均匀。慢慢加入清水,边加水边用筷子搅拌,形成絮状面团。用手将面团揉成光滑细腻的面团,盖上湿布,醒面半个时辰。将醒好的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每个约五十克),用手揉成圆形,放入涂抹了食用油的荷花模具中,轻轻按压,使面团填满模具,然后将模具倒扣,取出糕坯,放入蒸笼。蒸锅加水烧开,放入糕坯,大火蒸一刻钟,然后转小火蒸十分钟,直至糕坯熟透。取出后放在晾架上稍晾片刻,待温度降至适口,即可食用。”
四、记录食谱,传承温情(续)
——想起苏婆婆握着阿绣的手教她绣花的模样,指尖缠着丝线,眼里满是疼爱。陈墨顿了顿,拿起炭笔,在步骤下方添上一段小字注解,将这份藏在糕里的祖孙温情,一并记入:
“此鸭骨糕初藏稚子思念,软糯甜香中含未递之礼,食之若见花衣女童笑靥;今释温情于荷纹绣品,暖得纯粹,似江南暮春细雨润心。阿绣以绣寄孝,以糕藏爱,将对奶奶的依赖、对岁月的期盼,都揉进这米白糕体之中;苏婆婆以铺为家,以糕为念,让孙女的心意,随每一块印着荷花的糕点传递。今记此谱,不仅为传蒸糕之法,更为传一份人间至暖:祖孙之亲,无关岁月长短,只消一口甜香、一针绣线,便能永远留存。愿尝此糕者,皆能忆起:苏州城西曾有女童阿绣,以荷为记,以爱为礼;亦愿此后做糕者,皆能在揉面时藏入心意,让寻常糕点,也成情感之载体,让江南的温婉与温情,永远萦绕在食客心头。”
落款处,陈墨写下“南宋苏州城西巷,陈墨记于苏婆婆绣铺”,而后又想起苏婆婆说的话——阿绣生前总爱把鸭骨糕掰成小块,和巷口的小猫分享,说“小猫也喜欢甜甜的味道”,便又在注解旁添了一行小字:“阿绣遗趣:鸭骨糕可掰小块喂饲流浪猫狗,甜香能引生灵亲近,亦显万物皆有温情。”
写完,陈墨小心翼翼地将《味魂录》叠好,放入包袱中。窗外的月光透过绣铺的窗棂,落在木桌上,与油灯的微光交织,温柔得像一块刚蒸好的鸭骨糕,暖得人心头发软。苏婆婆凑过来看了看,指着布帛上的字,眼角泛着泪光:“这字里行间,都像阿绣还在一样……陈公子,谢谢你把我们祖孙的心意,都记了下来。”
五、离铺寄愿,糕香永续
陈墨在苏州城又停留了半月。每天清晨,他都会帮苏婆婆磨制鸭骨粉、揉制面团,看着她将印好荷花纹的糕坯放入蒸笼,听着巷口孩子们“苏婆婆,要阿绣糕”的呼喊声。苏婆婆的绣铺里,总是挤满了人——有人来买鸭骨糕,有人来赏阿绣的荷花绣品,还有邻里的妇人来陪苏婆婆说话,原本冷清的小铺,渐渐成了城西巷最热闹的地方。
离别的那天,江南下着蒙蒙细雨,柳丝垂落的巷口,弥漫着鸭骨糕的甜香。陈墨背着包袱,站在绣铺门口,苏婆婆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两块刚蒸好的鸭骨糕和一小包鸭骨粉:“这糕你路上吃,冷了就用温水热一热;这骨粉你留着,要是想阿绣了,就自己蒸几块糕。陈公子,谢谢你帮我们找到绣品,还帮我们记了食谱,奶奶这辈子都忘不了你。”
陈墨接过布包,指尖触到温热的糕体,甜香透过布面飘进鼻腔,像阿绣天真的笑声,又像苏婆婆温和的叮嘱。“婆婆,您多保重。”他看着苏婆婆鬓边的白发,心里满是不舍,“以后我一定会回来,回来吃您蒸的鸭骨糕,看您新绣的荷花。”
苏婆婆点了点头,笑着擦了擦眼角:“好,奶奶等你。阿绣的绣品我会好好藏着,鸭骨糕也会一直做下去,等你回来的时候,咱们再一起蒸糕,一起说阿绣的故事。”
陈墨转身,慢慢走出城西巷。雨丝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他回头望去,苏婆婆还站在绣铺门口,布帘上的荷花在风中轻轻飘动,像阿绣在挥手告别。巷口的孩子们追了上来,手里拿着用丝线编的小荷花,塞进陈墨手里:“哥哥,这是我们学阿绣绣的荷花,你带着,记得回来吃阿绣糕!”
陈墨握着手里的小荷花,眼眶微微发热。他对着孩子们和苏婆婆挥了挥手,然后转身,消失在江南的雨幕中。
怀里的《味魂录》贴着心口,银汤勺泛着淡淡的粉白色光晕,勺身偶尔映出阿绣吃糕的身影,或是苏婆婆绣花的模样。陈墨知道,这段苏州城的经历,会像这鸭骨糕的甜香一样,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它让他明白,食物不仅能带来味蕾的满足,更能承载最纯粹的情感;而那些藏在食物里的魂灵,那些未说出口的爱意,总会在某个瞬间,以最温柔的方式,照亮前行的路。
马车驶离苏州城,城西巷的轮廓渐渐模糊,可那股鸭骨糕的甜香,却像刻在了骨子里,连同阿绣的天真、苏婆婆的温情,一起留在了陈墨的旅程中。他摸出银汤勺,望向远方的江南水乡,心里默念:苏婆婆,愿您安康;阿绣,愿你的荷香魂,随每一块鸭骨糕,永远留在这温婉的江南里,让更多人知道,南宋的苏州城,有过一段最动人的祖孙情,有过一块藏着爱的“阿绣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