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食骨记火锅德化坪埔 > 建康城鸡骨羹义士怀(第2页)

建康城鸡骨羹义士怀(第2页)

当天下午,李娘子和陈墨把地窖里的粮食搬了出来,堆在羹铺门口。李娘子还熬了一大锅鸡骨羹,放在门口,免费分发给守城的宋兵和穷苦百姓。

守城的宋兵听说找到了赵义藏的粮食,都激动地围了过来。一位宋兵队长走到李娘子面前,敬了个礼:“李娘子,谢谢您和赵义大哥!有了这些粮食,我们就能更有力气守城了,我们一定不会辜负赵义大哥的期望,守住建康城!”

李娘子点了点头,笑着说:“兄弟们,这些粮食是赵义留给大家的,你们一定要好好利用。我每天都会熬鸡骨羹给你们送过去,你们一定要好好的,守住我们的家园。”

百姓们也纷纷围了过来,领取粮食和鸡骨羹。一位老人接过粮食,感动地说:“赵义是个好人啊!他不仅保护我们,还为我们藏了粮食,我们一定要支持宋兵,一起守住建康城!”

陈墨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赵义的心愿终于完成了,他可以安心地离开了;而李娘子的坚持,也让更多人有了守住建康城的信心。

当天晚上,李娘子把熬好的鸡骨羹送到城上,分给守城的宋兵。宋兵们喝着鸡骨羹,吃着粮食,浑身充满了力量。他们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的元兵营地,眼神里满是坚定,像赵义当年一样,发誓要守住建康城。

就在这时,陈墨怀里的银汤勺突然泛起明亮的暗红色光晕,赵义的身影渐渐出现在城墙上。他还是穿着那件布衣,手里握着那把大刀,脸上带着笑容,眼神里满是欣慰。他走到李娘子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虽然李娘子看不见他,却像是感受到了什么,抬起头,对着空气说:“赵义,是你吗?你看到了吗?百姓们有粮食吃了,兄弟们也更有信心守城了。”

“娘子,我看到了,我很开心。”赵义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坚定的力量,“谢谢你帮我完成心愿,也谢谢陈公子帮我们找到粮食。以后,就让兄弟们继续守住建康城,守护我们的百姓吧。”

李娘子的眼泪掉了下来,却笑着说:“好,好啊!我会每天熬鸡骨羹给兄弟们送过来,我会一直等你回来,等我们的建康城平安无事。”

赵义笑着点了点头,转身望向建康城的城墙,眼神里满是对家园的热爱与不舍。他对着守城的宋兵挥了挥手,然后身影渐渐变得透明,像战场上的硝烟一样,慢慢消散在夜色里。

银汤勺的光芒暗了下去,恢复了原本的模样。锅里的鸡骨羹,清鲜里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悲壮,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忠义,像守城宋兵的信念,坚定而有力。

四、记录食谱,传承忠义

接下来的几天,陈墨每天都来李记羹铺帮忙。他帮李娘子挑水、劈柴,还帮着分发粮食和鸡骨羹。羹铺的生意虽然谈不上红火,却成了建康城百姓和宋兵的“避风港”,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里领取粮食和鸡骨羹,然后带着满满的信心回到守城的岗位上。

“陈公子,真是谢谢你。”一天晚上,李娘子熬完最后一锅鸡骨羹,给陈墨盛了一碗,“要是没有你,赵义藏的粮食找不到,他的心愿也完不成。你是个好人,也是我们建康城的恩人。”

陈墨接过碗,喝了一口鸡骨羹,温暖的羹汤滑过喉咙,带着鸡骨的鲜香和药材的清香,暖遍全身。他放下碗,从包袱里拿出《味魂录》,对李娘子说:“娘子,我想把你这鸡骨羹的做法记下来,写进我的食谱里。这样,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能记得这羹的味道;也能让更多人知道,建康城有个叫赵义的义士,有个叫李娘子的巾帼,他们用鸡骨羹,守护着家园和百姓。”

李娘子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好啊。这羹是我和赵义一起琢磨出来的做法,能记下来,是好事。我现在就教你,怎么处理鸡骨,怎么熬煮鸡骨羹。”

那天晚上,李娘子坐在灶台旁,一边熬羹,一边给陈墨讲解鸡骨羹的做法,陈墨则拿着炭笔和布帛,仔细地记录着,生怕漏掉一个细节。“熬煮鸡骨羹也有讲究。”李娘子继续说道,“锅中加入足量清水,放入处理好的鸡骨、生姜片、黄芪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熬两个时辰,让鸡骨的鲜味和黄芪的药效充分融入汤中。然后加入笋干段和香菇块,继续熬煮一个时辰,最后加入盐和胡椒粉,搅拌均匀,撒上葱花,一碗营养丰富、能补气暖身的鸡骨羹就完成了。”

陈墨又在布帛上写下“制作步骤”,详细记录。

四、记录食谱,传承忠义(续)

——他握着长勺,望着城门方向,眼神里满是对丈夫的牵挂与对家园的坚守。陈墨顿了顿,拿起炭笔,在步骤下方添上一段小字注解,将这份藏在羹里的忠义情怀,一并记入:

“此鸡骨羹初藏义士悲壮,清鲜香醇中含守土之魂,食之若见城头厮杀身影;今释忠义于分粮济民,暖得赤诚,似寒夜篝火燃人心。赵义以血肉护百姓,以遗志励军民,将对家国的忠、对妻子的爱,都熬进这淡黄羹色之中;李娘子以羹为刃,以铺为营,让丈夫的心意,随每一碗热羹传递。今记此谱,不仅为传熬羹之法,更为传一份家国赤诚:山河虽危,然有义士舍生、巾帼坚守,便能聚民心、固城防。愿尝此羹者,皆能忆起:建康城南曾有义士赵义,以刀为盾,以命赴国;亦愿此后守土者,皆能在羹香中寻得力量,让寻常羹汤,也成忠义之旗,让大宋的风骨,永远立在百姓心中。”

落款处,陈墨写下“南宋建康城南巷,陈墨记于李记羹铺”,而后又想起李娘子说的话——赵义生前总爱把羹里的鸡骨剔出来,留给巷口的流浪孩童,说“孩子长身体,得补补”,便又在注解旁添了一行小字:“赵义遗愿:羹中鸡骨可剔出,炖至软烂给孩童食用,勿弃之,每一份食材,皆可藏心。”

写完,陈墨小心翼翼地将《味魂录》叠好,放入包袱中。窗外的月光透过羹铺的窗棂,落在灶台上,与油灯的微光交织,温柔得像一碗刚盛出的鸡骨羹,暖得人心头发软。李娘子坐在一旁,看着陈墨记录的食谱,眼眶渐渐红了:“这不仅是羹谱,更是赵义的念想,是咱建康城的念想啊。以后不管谁看到这谱子,都能知道,有个叫赵义的义士,用命守了这座城。”

五、离城寄愿,羹香传志

陈墨在建康城又停留了数日。每天清晨,他都会帮李娘子劈柴、挑水,看着她将熬好的鸡骨羹装进木桶,送往城头;看着守城的宋兵喝了羹后,握着兵器的手更稳,眼神更坚定;看着百姓们领了粮食后,自发地帮着修补城墙,打扫街巷——这座曾被战火笼罩的城市,正因为一碗鸡骨羹、一份忠义魂,慢慢凝聚起力量。

离别的那天,建康城飘着细雨,寒风裹着雨丝,却吹不散羹铺的香气。陈墨背着包袱,站在羹铺门口,李娘子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一罐刚熬好的鸡骨羹和一小包黄芪:“这羹你路上喝,冷了就热一热;这黄芪能补气,路上累了就泡水喝。陈公子,谢谢你帮我们找到粮食,还帮我们记录食谱,这份情,建康城的百姓都记着。”

陈墨接过布包,罐子里的羹还带着温度,暖得他手心发烫。他看着李娘子坚毅的眼神,心里满是敬佩:“娘子,您才是真的了不起。有您在,赵义大哥的忠义就不会散,建康城的希望就不会灭。我一定会回来,回来喝您熬的羹,看建康城平安无事。”

李娘子点了点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温情:“好,我等你。这羹铺会一直开着,每天都会给守城的兄弟们送羹,直到建康城彻底平安的那天。”

陈墨转身,慢慢走向城门。走了几步,他回头望去,李记羹铺的布幌子在雨中轻轻飘动,铺子里的热气混着羹香,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建康城的雨晨。守城的宋兵看到他,纷纷挥手告别,声音洪亮:“陈公子,路上保重!我们一定会守住建康,不负赵义兄弟,不负你!”

陈墨对着他们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转身,消失在雨幕中。怀里的《味魂录》贴着心口,银汤勺泛着淡淡的暗红色光晕,勺身偶尔映出赵义站在城头的身影,或是李娘子熬羹的模样。他知道,这段建康城的经历,会像这碗鸡骨羹一样,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它让他明白,食物不仅能果腹,更能凝聚人心;而那些藏在食物里的忠义魂,那些未说出口的家国志,总会在最危难的时刻,成为支撑人们前行的力量。

马车驶离建康城,城墙的轮廓渐渐模糊,可那股鸡骨羹的鲜香,却像刻在了骨子里,连同赵义的忠义、李娘子的坚守,一起留在了陈墨的旅程中。他摸出银汤勺,望向远方的天际,心里默念:赵义大哥,李娘子,愿建康城早日平安,愿这份忠义魂,随羹香传遍天下,让更多人知道,南宋的土地上,从不缺舍生取义的英雄,从不缺坚守家国的脊梁。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