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儿猛地抬起头,眼里满是不敢置信:“你……你说什么?墨卿他……他还在?”
陈墨点了点头,拿起银汤勺,靠近桌上的藕粉,勺身瞬间泛起微光,映出的画面比刚才在摊位前更清晰了——苏墨卿坐在柳树下,手里握着一卷书,却时不时望向藕粉圆子摊。莲儿站在摊前,笑着给食客递碗,偶尔抬头看向柳树下的苏墨卿,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相遇,都红了脸,赶紧移开视线。
画面一转,是苏墨卿要去赶考的前一天。他拿着一卷宣纸,走到莲儿面前,支支吾吾地想说什么,却始终没说出口,最后只是把宣纸递给莲儿,说:“这是我写的诗,送给你,你要是想我了,就看看它。”莲儿接过宣纸,紧紧抱在怀里,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说:“墨卿,你一定要回来,我等你。”
接着,画面变成了苏墨卿在客栈里的场景。他躺在床上,面色苍白,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莲儿给他的藕粉圆子。他咳嗽着,却还是拿起笔,在宣纸上写着什么,可没写几个字,笔就掉在了地上,他的头歪向一边,再也没了动静。而那卷没写完的宣纸,上面只写了五个字:“莲儿,我想你……”
银汤勺的光芒暗了下去,映出的画面消失了。莲儿早已哭得泣不成声,她趴在桌上,肩膀剧烈地颤抖着,手里紧紧攥着桌角的布包,声音哽咽:“墨卿……我就知道,你不是故意不回来的……你怎么这么傻,为什么不照顾好自己……”
陈墨看着莲儿难过的样子,心里也不好受,他轻声说:“莲儿姑娘,苏公子一直都在牵挂着您,他的魂魄缠在藕粉圆子里,就是想再看看您,想把没说出口的心意告诉您。”
莲儿抬起头,眼泪还挂在脸上,她看着银汤勺,声音发颤:“他……他还有什么话想跟我说吗?”
陈墨拿起银汤勺,又靠近布包里的藕粉,勺身再次泛起微光。这次,映出的是苏墨卿的身影,他站在莲儿面前,眼里满是温柔与愧疚,嘴唇动了动,像是在说:“莲儿,对不起,我没能遵守约定,没能回来娶你。我在京城的路上,每天都想着你做的藕粉圆子,想着你笑的样子。我知道你在等我,可我却再也没办法回到你身边了。莲儿,别再难过了,好好活下去,找个爱你的人,过上好日子,我会在天上看着你,为你祝福。”
莲儿看着苏墨卿的身影,伸出手,想抓住他,却什么也没抓住。她哭得更凶了,却也慢慢平静下来,像是解开了心里的疙瘩。她擦了擦眼泪,对苏墨卿的身影说:“墨卿,我知道你的心意了。我等了你这么久,不是怪你,只是想知道你是不是平安。现在我知道了,我就放心了。你放心,我会好好活下去,会照顾好娘,也会把你喜欢的藕粉圆子继续做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曾经有个叫苏墨卿的书生,喜欢吃我做的圆子。”
说完,莲儿站起身,对陈墨说:“陈公子,谢谢你,让我知道了墨卿的心意。我想跟你去湖边,把墨卿的心意,告诉他。”
陈墨点了点头,跟着莲儿走出小木屋,朝着湖边走去。老妇还在摊位前忙碌,看见他们过来,赶紧迎了上去:“莲儿,怎么样了?”
“娘,墨卿他很好,他一直在牵挂着我们。”莲儿笑着说,眼里虽然还有泪,却满是释然。
三、湖光释情,圆子归甜
三人来到湖边的柳树下,正是苏墨卿当年读书的地方。湖面泛着粼粼的波光,柳树的枝条垂在水面上,微风拂过,带着几分清凉。莲儿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刚做好的藕粉圆子,她拿起一颗圆子,轻轻放在手心,对着湖面说:“墨卿,这是我新做的藕粉圆子,你尝尝,还是你喜欢的味道。你放心,我会好好照顾娘,会把我们的故事记在心里,也会把藕粉圆子的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你的名字。”
说着,莲儿把手里的圆子轻轻撒向湖面。圆子落在水面上,像一颗颗珍珠,随着涟漪慢慢漂远。就在这时,银汤勺突然泛出耀眼的光芒,苏墨卿的身影再次浮现,他站在湖面上,对着莲儿和老妇挥了挥手,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他嘴唇动了动,像是在说“谢谢”,然后身影渐渐变得透明,最后消失在湖光之中。
银汤勺的光芒暗了下去,温度也恢复了正常。陈墨知道,苏墨卿的执念已经解开,他终于可以安心地离开了。
莲儿看着湖面,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笑容像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明亮。她对老妇说:“娘,我们回去吧,该做下午的圆子了。”
老妇看着女儿释然的样子,也笑了,点了点头:“好,我们回去。”
回到摊位后,莲儿重新坐回炭炉旁,拿起木勺,开始煮藕粉圆子。这次,她的动作格外轻快,嘴角还带着笑意。陈墨站在一旁,看着莲儿煮圆子,发现她做的圆子,再也没有了之前的墨香,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清甜,像湖面的阳光,温暖而治愈。
老妇舀了一碗刚煮好的圆子,递给陈墨:“陈公子,你再尝尝,现在的圆子,是不是不一样了?”
陈墨接过碗,轻轻咬了一口——藕粉的清甜在口腔里散开,软糯的外皮裹着香甜的豆沙馅,甜而不腻,还带着一丝淡淡的清凉,没有了之前的墨香,却多了几分温暖的烟火气。他点了点头,笑着说:“好吃,比刚才更甜了,是纯粹的甜。”
莲儿听到陈墨的话,笑得更开心了:“以后,这圆子都会是这个味道,甜得纯粹,没有遗憾。”
当天晚上,陈墨在客栈里,拿出《味魂录》,开始记录藕粉圆子的食谱。他借着油灯的微光,一笔一划地写着,将莲儿做圆子的步骤,还有苏墨卿与莲儿的故事,都细细记录下来。
写完制作步骤,陈墨放下炭笔,指尖轻轻拂过布帛上的字迹,脑海中浮现出苏墨卿坐在柳树下读书的身影,还有莲儿笑着煮圆子的模样。他顿了顿,拿起炭笔,在步骤下方添上一段小字,记录下这段跨越生死的情谊:
“此圆子初藏书生痴念,藕粉清甜中含墨韵,食之怅然;今释情丝于湖光,甜得纯粹,满是人间暖意。苏墨卿以笔墨寄情,莲儿以圆子守心,虽阴阳相隔,却以食物为桥,终解执念。愿尝此圆者,皆能悟得:世间情意,无关生死,唯念与守,可抵岁月漫长。此食谱当传之,不仅为记圆子之味,更为记一段赤诚真心。”
落款处,陈墨写下“隋大业七年夏,陈墨记于扬州瘦西湖畔”,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味魂录》叠好,放回包袱中。窗外的月光透过客栈的窗棂,洒在桌上,与油灯的微光交织在一起,温柔而静谧。
次日清晨,陈墨特意早起,再次来到湖边的藕粉圆子摊。此时摊前已经围了不少食客,莲儿正忙着给食客盛圆子,脸上带着轻快的笑容,老妇在一旁帮忙,偶尔与食客闲聊几句,气氛热闹而温馨。阳光洒在湖面上,泛着粼粼的波光,柳树的枝条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藕粉圆子的清甜香气,再无往日的怅然,只剩满满的烟火气。
“陈公子,你来啦!”莲儿看到陈墨,笑着打招呼,顺手舀了一碗刚煮好的圆子递过去,“快尝尝,今天加了新晒的桂花,更香了。”
陈墨接过碗,低头尝了一口,桂花的香气与藕粉的清甜完美融合,豆沙馅的香甜在口腔里散开,软糯的圆子滑入喉咙,暖得人心头发柔。他抬头看向莲儿,笑着说:“好吃,比昨天更香甜了。”
“那就好。”莲儿笑得更开心了,“以后我每天都会加些桂花,墨卿以前就喜欢桂花的味道,他说桂花像秋天的阳光,温暖又干净。”
老妇走过来,递给陈墨一个布包:“陈公子,这是我和莲儿给你装的藕粉,你带着路上吃,要是想做圆子了,就按照这个方法做,跟我们摊上的味道一样。”
陈墨接过布包,里面装着满满的藕粉,还带着阳光的温度。他心里一暖,对老妇和莲儿说:“谢谢阿婆,谢谢莲儿姑娘。我把藕粉圆子的食谱记下来了,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会记得这段故事,记得这圆子的味道。”
告别了老妇和莲儿,陈墨背着包袱,沿着湖岸慢慢离开。怀里的《味魂录》又厚了一页,银汤勺贴着布帛,安静而温暖。他回头望了一眼湖边的藕粉圆子摊,莲儿正笑着给一个孩童递圆子,孩童的笑声清脆,与湖面的波光相映成趣。
陈墨知道,这段关于藕粉圆子的故事,会像湖面上的涟漪一样,在他的记忆里久久不散。而《味魂录》上的每一道食谱,每一个故事,都是他在这陌生时代里,最珍贵的收获——它们不仅是食物的传承,更是人心的温度,是跨越生死的情意,是人间最动人的烟火气。
他握紧怀里的《味魂录》,脚步轻快地朝着下一个目的地走去。他不知道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样的食物,什么样的故事,但他知道,只要有这把银汤勺,有这本《味魂录》,他就能在这隋代的江南,寻找到更多藏着心意的味道,记录下更多温暖的瞬间,让这些故事与味道,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