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站部分系统的重启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灯光在尘封的走廊中依次亮起,设备发出低沉的嗡鸣,冷冻舱上的指示灯开始闪烁。可乐站在主控室中央,仰头发出长长的、震颤的嚎叫,声音在空旷的空间内回荡,仿佛在唤醒沉睡已久的同伴。
凌霜快速浏览着控制台上不断滚动的数据:“生命维持系统正在恢复,但能源消耗巨大。以我们仓库的储备,只能支持研究站基础运行两周。”
杨宁检查着连接线路:“需要优化能源分配。我可以重新路由部分系统,优先保障最关键的功能。”
可乐转身小跑到一个标有“生物样本库”的区域,用爪子抓挠密封门。凌霜跟过去,发现门侧的控制面板需要特殊授权。
“可乐,你知道怎么打开这个吗?”凌霜问道。
可乐用鼻子触碰面板上的几个特定符号,然后期待地看着凌霜。杨宁尝试按照狗指示的顺序操作,门应声而开。
内部是令人惊叹的景象:数千个冷冻管整齐排列,保存着北极各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更深处还有植物种子库,甚至土壤和微生物样本。
“这不仅仅是一个研究站,”杨宁惊叹,“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银行。”
可乐引导他们来到一个特别的储存单元前,里面存放着犬科动物的遗传样本。它静静地坐在单元前,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绪。
凌霜轻抚它的背部:“我们明白了。这些都是需要保护的重要资源。”
接下来的48小时,团队全力投入到研究站的稳定工作中。凌霜发现研究站的日志记录显示,极寒事件发生前,科学家们已经监测到异常气候征兆,但没能预料到其严重程度和速度。
“这里有关于极寒成因的详细数据,”凌霜召唤杨宁,“看起来与太阳活动异常和地磁偏移有关,但还有一个他们标记为‘X因素’的未知变量。”
杨宁检查数据:“这个X因素似乎与高层大气的化学变化有关。如果他们能完成分析,也许能找到缓解极端气候的方法。”
可乐不时引导他们到研究站的不同区域,每次都能发现重要信息或资源。它对这个地方的熟悉程度令人惊讶,仿佛曾在这里生活过很长时间。
寒潮第一百七十天,他们做出了重大决定:将部分重要研究设备迁移到仓库,建立更安全的研究环境。同时,尝试复苏一些植物样本,测试研究站的生态恢复技术。
可乐对植物复苏表现出特别兴趣。当第一批苔藓和地衣在仓库的受控环境中重新变绿时,它静静地观察了数小时,偶尔用鼻子轻轻触碰新生长的绿色植物。
“它理解这一切的重要性,”杨宁观察道,“不仅仅是生存,而是重建。”
凌霜点头:“也许这就是它引导我们找到研究站的原因。它知道这里有什么,知道我们需要什么。”
当晚,研究站的安全系统发出警报——运动传感器检测到外部有活动。凌霜调出监控,发现有一组人影正在研究站入口附近徘徊。
“是‘铁腕’的人吗?”杨宁紧张地问。
凌霜放大图像:“不,看起来像是普通的幸存者小组。但他们状态很差,可能是在寻找庇护所。”
可乐对着监控发出低吼,毛髮竖立,但这次不是纯粹的警告,而更像是焦虑的表现。
“你认为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吗?”凌霜问北极。
狗看看监控中挣扎的幸存者,又看看凌霜,然后轻轻用头推她的手,走向物资储备区。
“我明白了,”凌霜说,“但我们不能冒险暴露研究站的存在。”
他们制定了一个谨慎的援助计划:将一些基本物资放在研究站入口附近,然后远程引导幸存者发现这些物资,而不暴露自己。
计划执行得很顺利。幸存者们发现物资时表现出极大的感激,然后迅速离开了区域。可乐通过监控观察着整个过程,尾巴缓慢摇摆,似乎对结果感到满意。
这一事件促使凌霜思考更大范围的问题:“如果研究站的资源可以帮助更多的幸存者,我们有责任这样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