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城市断断续续下了几天暴雨,路面泥泞,李疏梅骑车很不?方便,只能改坐公交,这天晚到了一点,刚到办公室,就见二队的人都在忙碌,费江河一嗓子喊她:“疏梅,出警了。”
又有新案子了,李疏梅麻溜地回到自?己桌位,收拾装备。
上了车李疏梅才?知道,出事的地方是秦东市的一所大学,当费江河说到“死了六名学生”的时候,李疏梅一下子惊住了,这是她参加刑侦工作以来,听到的最惊人消息。
学校,学生,六名死者,无?论如何,这些?词眼组合在一起,都会成为?爆炸性新闻。
难怪从办公室到出警,大家都不?言不?语,表情严肃,想必每个人的心目中都认定这次任务非常艰巨。
车子到了学校门口,从车窗内往外看,围堵得水泄不?通的人群,将“秦东市工业大学”的字牌遮挡得七七八八,并不?开阔的学校大门已经拉上了警戒线,几名民警正在做安全?工作。
这些?人群里,大概有不?少?不?知情的学生,也有听到了什么小道消息前?来凑热闹的看客,当然也有媒体和关心此事的人。
曲青川带着二队和法医痕检一群人赶到大门口,亮出了警官证,民警里一个中年人忙道:“您就是市局曲队,我这就带你们进去?。”
进了大门,中年人引路,也做了自?我介绍,他?是区派出所的李队长,早上接到报警第一时间?赶到学校疏散了学生,封锁了现场,因为?事情太大,他?疏忽不?得,第一时间?由所里将案件上报到市局。
学校非常开阔,李疏梅走在湿漉的青石板路上,不?由得对眼前?的环境稍作打量,几座红墙楼房有高有低,栉次鳞比、紧密相连,掩映在绿树之中,优雅而?壮观,想必这应该是学校的主体建筑教学楼。
李队长一路将大家引到一座四层楼高的红墙楼房下,这栋楼离教学楼较远,大门口写?着“实?验楼”的字样。
楼下被黄色警戒带封锁,几个民警表情严肃,正站在门口戒备。
进楼前?,曲青川习惯性地朝楼房四周望了望,大家也跟着停了脚步,曲青川问:“案发?地在里面的实?验室里?”
李队长介绍说:“曲队,我早上赶过来和学校初步了解过,实?验楼里有三层楼是实?验室,四楼是学校社团,六名死者都是社团的学生,都死在四楼。”
曲青川问:“报警人是老师还是学生?现在人在哪?”
李队长答道:“曲队,我知道的情况也不?多,不?过早上120来过了。是一名医生给派出所打了电话。”
“嗯?”曲青川将视线转向他?。
李疏梅也一样,她和众人的目光都不?自?觉移向了李队长,既然120来过了,这说明当时现场的受害者还有生命迹象,所以有人第一时间?打了救护电话。
李队长解释说:“情况是,120赶到时,有一名学生没有死,拉到医院急救了,其他?六人,直接判定为?死亡,所以医生才?报的警。”
原来如此,当时现场有七人,被发?现时其中一人应该有明显生命迹象,所以有人才?拨了120,或者那名生还者自?己打了120。医生赶到时,应该是根据现场情况谨慎做了判断,判定六人死亡,所以报警。
曲青川点了点头,道:“行,情况我都了解了,”他?转向祁紫山,“紫山,交给你一个任务,看完现场后,联系下医院,确定生还者的信息。”
“行,曲队。”
曲青川又吩咐:“现场情况可?能不?容乐观,大家小心行事。老杜,周宁,你们先检查吧。”
法医杜南峰和痕检周宁都点了点头。
在李疏梅看来,曲青川提到的现场情况的确不?会太理?想,120的同志来过了,当时考虑救人应该没有做太多防护措施,现场难免出现了较杂的脚印和痕迹。
她跟着大部队上楼,这一层层楼梯走上去?,她走得小心翼翼,空气?里弥漫了沉闷的因子,让人凝神屏息,不?敢大口喘气?,她并不?平静的内心也忐忑起来,她不?知道现场到底是何惨状?
事发?地在四楼,远远地李疏梅就看到一间?屋子门口守着两?名民警,那里应该就是案发?现场。而?这条走廊里装饰的风格,却和楼下实?验室清冷的风格大相径庭。
走廊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海报和壁纸,五颜六色,充满朝气?和创意,粗略看来,有人文的、体育的、竞技的,还有各种兴趣特长,这整个四楼应该就是李队长口中所说的学校社团所在地。
青春洋溢的海报如一道华丽的风景叫众人目不?暇接,然而?这风景的尽头却是死亡。
这样强烈的对比让李疏梅的内心产生莫名的唏嘘,走到案发?地门口,门是半开着的,门牌上写?着“竹林社”,里面传来一股若隐若无?的气?味,李疏梅闻不?出是什么味道,结合里面有六名死者,李疏梅潜意识里不?愿意去?仔细闻。
杜南峰和周宁他?们换鞋套手套,做完周密准备,陆续进了房间?,曲青川让二队先等等。
法医和痕检的同事进屋后,李疏梅便站在门口张望起来,她内心焦虑,然而?却希望探索到什么,她的视野再次回到了墙壁的海报上,一张很特别的海报吸引了她的目光。
海报上是七个人,有男有女,分别以不?同姿态处在海报的不?同位置,画面中间?的是一名长相英俊的男学生,手持纸扇,他?是唯一坐在单人沙发?里的,其他?人或站立或斜靠沙发?,对中间?的男子有一种众星捧月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