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雪作为家里的大姐,比陶软大五岁,今年刚刚本科毕业,在一家离家很远的公司工作不久,所以她能回来,非常出乎陶软的意料,但是直觉告诉陶软,一定不会是什么好事情。
陶钢是农民工,工地上不是每一天都有活,所以陶钢的收入很不稳定,有时候一周能赚两三千,有时候一个月连两千块都赚不到,所以她们家里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但是又有她们姐弟三个人吃饭上学,欠了不少外债,但依然不够。
资源不够分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人受委屈,陶硕是他们费尽心思生下来的儿子,舍不得她受委屈,陶软年纪比陶雪小,成绩又比陶雪和陶硕好了不知道多少,自然而然的,以前洗衣做饭这类的家务不少都落在陶雪身上。
陶软曾经也很多次想要帮陶雪分担,但是换来的是陶雪的冷眼呵斥,每当这个时候,李秀之就会责骂陶雪人没能耐脾气不小。
在陶软的记忆里,对陶雪的印象就是冷着脸忙碌的身影和孤身一人凌晨上学的落寞,她知道,其实全家人都很对不起她。
在陶钢的调节下,陶雪和李秀之母女两个人终于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只是再没有人说话,陶软不知道陶雪回来的目的是什么,正在心里揣摩着,就听见玄关处的开门声。
偷偷抬眼看到陶雪不耐烦地翻了个白眼,陶软在内心叹了口气,是陶硕刚刚放学回来,这个家里最大的导火索。
“爸妈!做什么了,这么香!我快饿死了,冰箱里有没有饮料——”
声音戛然而止,陶硕也看到了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冷眼看着自己的陶雪,这个总对自己抱有最大敌意的姐姐,顿时也没有了好脸色。
他觉得这个人有病,总是说爸妈偏心,可是无论吃穿还是上学,两个姐姐都没比自己少在哪里,明明是自己不让人帮忙,非搞得自己受了多大委屈一样。
最讨厌的是,和爸妈吵架就吵架,非要拿他当借口,自己一年到头连话都和她说不了几句,她受了委屈,难道他就没受委屈吗,没有钱,一家五口谁活着不是每一天都在受委屈,和他有什么相干,神经病!
“死小子,喝什么饮料,都是添加剂,看看谁回来了,还不和你姐姐打招呼!”陶钢挥着铲子从厨房里出来,命令式的语气和陶硕说话。
陶硕却很倔强,少有的反抗父亲的威严,看都没看一眼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这一下子可彻底惹恼了陶钢,他眼睛一瞪就要冲上去:“惯的你!听到我说话了没有,你躲进去做什么!”
还好李秀之眼疾手快拦下陶钢:“哎呀你做什么,孩子上一天课挺累的,休息就休息嘛。”
“倒数第几,上课是挺累。”陶雪冷嘲热讽。
“关你屁事!”原本没声没响想在房间里躲清净的陶硕,听到这话也是火上心头忍不住骂回去。
“你怎么和你姐说话,我打死你!”陶钢更加生气,李秀之接着劝阻,陶雪继续阴阳怪气,整个场面混乱不堪。
陶软十分熟练的躲开这个重复上演了许多次的熟悉场景,默默去厨房里拿碗,把米饭盛好,再把菜盛出来,等她都摆弄好的时候,那边的闹剧也已经结束了个七七八八。
一家人还是要坐在一起吃饭,即便刚刚的争吵再激烈。
“我们软软这次考试又是第一吧。”李秀之总算开了个正常的话头。
“嗯。”陶软嘴里塞着饭回答。
“我就说,别人家孩子上补习班兴趣班的有什么用,第一还不是我们家小软,咱家孩子就是厉害,小硕要多和你姐姐学习,考上大学你就不愁没出路了。”
李秀之对陶软最满意的地方就是成绩,从小到大从不上补习班却依旧稳居第一的成绩让她在别的家长面前赚足了面子,她的虚荣心也只能在这方面被满足一下。
“哼,我还没见过把耽误人说的这么理直气壮,她要是有别人家孩子的条件不知道比现在好多少倍,有你们这样的父母真倒霉,再优秀也要被你们耽误死。”陶雪就像一架机关枪,任何一句话都是她开炮的理由,偏偏她又最知道往哪里扎最疼,一说话就可以精准戳到对方的痛处。
果不其然,李秀之一下子就冷下脸来:“你不和我对着干能死吗,三个孩子里面就你最不省心,每天都摆脸色给谁看,我供你吃供你喝还供出错来了!”
“没办法,谁让我不是你日思夜想的儿子,当然不省心了,你还真就说对了,你就是供我供出错来了,你就该一生下来就把我掐死,省的我活着还要被你们拖累死。”
话说的难听,但话糙理不糙,眼看战火又要燃起来,陶钢又出来紧急调停:“好啦好啦,吃饭呢,一家人有什么仇什么怨,都少说几句。”
“我就不该养这么个白眼狼。”李秀之恨恨道。
陶雪充耳未闻,在盘子里把鸡腿挑到自己碗里,慢条斯理的吃起来。
他们一家好像真的没有什么话题可聊,没人吵架,餐桌周围就一直安静着,好像一桌被临时凑起来的陌生人一样,说不出的尴尬。
“对了小雪,怎么今天突然大老远回来。”陶钢关心道。
“这不是让某人给我寄衣服,结果某人一直说自己不会,我只能亲自回来一趟了。”陶雪连一声妈都不愿意叫,一声声“某人”听的陶钢皱起眉头。
“孩子让你办事情你怎么不管,寄个衣服而已,不会就问问,让孩子大老远回来一趟做什么?”陶钢有些埋怨李秀之。
“我每天又要洗衣做饭又要照顾孩子,忙的要死,哪来那么多时间管乱七八糟的事情,你怎么不去。”
“你又没告诉我,你告诉我我不就自己去了,真是的。”
李秀之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你从苏州坐火车来回也得好几百块了,你有这钱都够自己买几身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