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共事之初
星光传媒顶层的总裁办公室,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已经是深夜,城市璀璨的灯火在落地窗外无声闪烁,却照不亮室内的紧绷。
陈昊宇坐在沙发上,脸色苍白,手指无意识地绞在一起。经纪人Tina在她身边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地念叨:“到底是什么黑料?我们怎么一点风声都没听到?昊宇,你仔细想想,早年有没有什么……不妥的言论、或者、或者照片?”
“没有!我真的不知道!”陈昊宇的声音带着压抑的焦躁和委屈。她把能想到的所有可能性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依旧毫无头绪。这种未知的、悬在头顶的利剑最让人恐惧。
陈丽君坐在她们对面,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浏览着公关部和法务部实时汇总过来的信息。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明明灭灭,看不出太多情绪。
“对方很狡猾,没有释放任何具体信息,只是在制造恐慌。”陈丽君放下平板,声音冷静地分析,“这说明两种可能:第一,他们手里确实有东西,但在最后权衡爆出来的代价;第二,他们什么都没有,纯粹是心理战,想逼我们自乱阵脚,甚至主动毁约。”
她看向陈昊宇,目光沉稳有力:“无论是哪一种,自乱阵脚都是最差的选择。陈老师,我现在需要你百分之百的信任。无论接下来发生什么,星光和你共同承担。”
这句话像一颗定心丸,稍稍稳住了陈昊宇慌乱的心神。她看着陈丽君冷静的侧脸,那股奇异的依赖感再次浮现。她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陈丽君的电脑弹出一封加密邮件,发件人是她委托的一家顶级商业调查机构。邮件标题只有两个字:“急件”。
陈丽君点开邮件,快速浏览着附件里的报告内容。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停止了流动,陈昊宇和Tina都屏息凝神地看着她。
几分钟后,陈丽君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冰冷的、几乎是嘲讽的笑意。她把电脑屏幕转向陈昊宇和Tina。
“所谓的‘黑料’,”她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是他们伪造了一份你早年在一个非公开酒局上‘发表不当言论、诋毁同行’的录音文本。他们原本打算找一个声线类似的人配音,然后放出来。”
报告里附带了详细的证据链:星耀某高管与一个专门制作“黑材料”的工作室之间的加密通讯记录、资金往来,以及那份伪造的录音文本内容——极其恶毒且低劣,完全不符合陈昊宇一贯的为人。
陈昊宇看着那些文字,气得浑身发抖:“他们……他们怎么能这么无耻!”Tina也倒吸一口凉气,随即是巨大的愤怒:“这是诽谤!是犯罪!”
“当然是犯罪。”陈丽君关掉页面,眼神锐利如刀,“但现在,它成了我们的武器。这份报告,足以证明对方商业诽谤和不正当竞争。只要我们愿意,随时可以送相关的人进去待几年。”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俯瞰着城市:“但他们赌我们不会这么做。把事情闹到对簿公堂,无论胜负,对你的公众形象都是又一次消耗。他们的目的,或许只是最后吓唬我们一下,或者……为我们合作的第一步,制造一点麻烦。”
她转过身,看着陈昊宇:“恐惧和愤怒都解决不了问题。最好的回击,不是澄清,而是无视。然后,用绝对的成功,让所有噪音闭嘴。”
陈丽君的决定果断而强势:不回应、不解释、不纠缠。星光法务部会向星耀发送一份措辞严厉的律师函作为警告和震慑,但不会公开此事。同时,公关部引导粉丝和正面话题,彻底淹没那条爆料微博的热度。
“我们的项目,必须立刻启动。”陈丽君说,“而且要一炮而红。”
陈丽君口中的项目,正是之前吸引陈昊宇加入星光的重要原因之一——一部名为《月光边境》的文艺片。
剧本讲述了一个在边境小镇长大的女人,在经历生活重创后,如何与自我和解、寻找生命新方向的故事。情感细腻,人物层次丰富,充满了内心戏,是冲奖的好苗子,但商业价值存在不确定性。
之前几次接触,陈昊宇和陈丽君已经就这个大方向达成共识。但此刻,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作为合作开端的第一仗,Tina首先提出了异议。
“陈总,我知道这是个好本子。”Tina试图劝阻,“但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是不是先接一个商业大片或者国民度高的电视剧更稳妥?既能快速稳定人气,也能用商业成绩回击质疑。《月光边境》太冒险了,万一票房……”
“没有万一。”陈丽君打断她,语气不容置疑,“正是因为现在外界都在等着看笑话,我们才更不能走寻常路。接烂片敷衍粉丝,才是对陈老师价值最大的损耗。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所有人,昊宇的选择是对的,她不仅能演商业片,更能主导有深度、有格调的作品。”
她看向陈昊宇,眼神带着挑战:“陈老师,你觉得呢?是求稳,还是用作品说话?”
陈昊宇的心脏因为激动而微微加速。她厌恶那些只是为了圈钱的商业流水线作品,她渴望的就是这样的挑战。陈丽君的决断,再次与她内心的渴望不谋而合。
“我接。”陈昊宇没有任何犹豫,目光坚定,“就拍《月光边境》。”
陈丽君脸上露出了今天第一个真正的笑容,带着欣赏和认可:“好。那我们就来谈谈具体细节。关于导演人选,我倾向于新锐导演李文……”
“李文的视觉语言确实独特,但他对叙事节奏的把握我不太放心。”陈昊宇立刻接话,进入了专业领域,“我更喜欢陈导,他更擅长挖掘人物内心……”
“但陈导的票房号召力是个问题,资方可能会顾虑……”
两人就导演、摄影、甚至某个重要配角的人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她们时而观点一致,时而激烈争论,都试图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艺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