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次咖啡店的“偶遇”之后,祝陶并没有急于再次直接去接近曲韫之,刷存在感了。
她深知过犹不及的道理,尤其面对曲韫之这样敏感又戒备心强的人,频繁的出现在她工作和学习的场合,很可能会被解读为一种刻意的打扰和压力,反而会让她筑起更高的心墙。
但那条幽深的小巷,那间洒满阳光的简陋小屋,却像一块磁石,吸引着祝陶一次次前往。
吸引她的,不再仅仅是曲韫之,更是那位慈祥智慧的林奶奶,以及那个小小的屋檐下所承载的、与她过往认知截然不同的温暖与坚韧。
再次单独去看望林奶奶时,祝陶心里还有些许忐忑,担心自己的到来会显得突兀。
但奶奶的热情很快打消了她的顾虑。
对于林奶奶而言,晚年生活大多是守着空屋等待孙女归来,祝陶的到来,就像一缕活泼的春风,吹散了屋里的寂寥。
“小陶陶来啦!快进来,奶奶今天正好蒸了桂花糕,你快尝尝!”林奶奶总是这样,用最朴实的食物和最真诚的笑容迎接她。
祝陶也渐渐放下了最初那层“为了接近曲韫之”的目的性,真正沉浸在与奶奶相处的时光里。
她是真心喜欢这位老人。喜欢奶奶脸上被岁月雕刻的皱纹,每一条仿佛都藏着一个温暖或辛酸的故事。
喜欢奶奶那双略显浑浊却永远清澈温和的眼睛,看着你的时候,充满了毫无保留的慈爱。
更喜欢奶奶身上那种历经苦难却依旧对生活抱有最朴素热爱的豁达与智慧。
她们聊的话题天南海北。
祝陶会跟奶奶讲在新加坡生活的趣闻,讲那些稀奇古怪的风俗和食物,奶奶总是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发出惊叹的笑声。
而更多的时候,是祝陶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
林奶奶会摩挲着老相册,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讲述曲韫之小时候的糗事。
“你看这张,小韫三岁的时候,跟着我去捡废品,看到一个破了的布娃娃,脏兮兮的,别人都嫌脏,她非要抱回来,晚上睡觉都搂着,说娃娃冷了……这孩子,心软着呢。”
祝陶看着照片上那个虽然模糊却依稀能看出精致轮廓的小小人儿,抱着一个破烂娃娃,心里酸软成一片。
原来那份清冷之下,是与生俱来的善良。
奶奶也会念叨生活中的琐碎烦恼,比如最近的菜价又涨了,楼下的邻居总把垃圾放在门口,或者是自己眼睛越来越花,穿针引线都困难了。
每当这时,祝陶不会空泛地安慰,而是会想着法儿地帮忙。
“奶奶,我眼神好,我来帮您穿针!”她会接过针线,利落地穿好,还把好几根针都穿上长长的线,留给奶奶备用。
她会在来看望的时候,“顺便”买一些奶奶念叨过又舍不得买的时令水果或软糯的点心,借口总是“朋友送的,吃不完”或者“正好打折,特别划算”。
她甚至在网上偷偷买了一台小小的、操作简单的收音机送给奶奶,说:“奶奶,您一个人在家闷的时候,可以听听戏,听听新闻,比整天对着空屋子好。”
奶奶起初坚决不肯收,祝陶便撒娇道:“奶奶您就当是帮我个忙,我买了又退不掉,您不用就浪费啦!”
奶奶这才红着眼眶收下,之后那台收音机就成了屋里最常响起的声音。
这些点点滴滴的付出,无关金钱价值,而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挂念和体贴。
林奶奶活了大半辈子,什么样的人没见过?她清楚地感受到,祝陶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不掺杂任何虚伪和施舍的味道。
这份“以真心换真心”的相处,让老人彻底向祝陶敞开了心扉,真正把她当成了自家晚辈来疼爱。
有时,祝陶来得巧,还能“逮到”曲韫之在家的短暂时刻。
通常是周末的清晨,或是她不用打工的傍晚。
曲韫之对于祝陶和自己奶奶现在如此熟稔,显然感到十分意外,甚至有些无所适从。
她会看到祝陶和奶奶并肩坐在小板凳上一起摘菜,笑声不断。
会看到祝陶熟门熟路地从柜子里拿出茶叶罐,给奶奶泡上一杯热茶。
会听到奶奶一口一个“小陶陶”,喊祝陶,语气里的亲昵甚至超过了对自己这个亲孙女(奶奶对她更多是心疼和担忧),这还让她有点不舒服,感觉奶奶对自己的偏爱越来越少了。
每当这时,曲韫之通常会沉默地站在门口,或是在自己的房间里,隔着门帘听着外面的谈笑风生。
她心中的疑惑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深了。
祝陶图什么呢?
花这么多时间精力,来陪一个孤寡老人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