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再聚:城市之心
永久性公共艺术装置的项目选址在城市新区的中央广场——一个集商业、文化和休闲于一体的开放空间。这里人流量大,周边既有现代化的高楼,也有保留下来的老厂房和绿地。
"这是一个完美的地点。"第一次实地考察时,桑陌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将自然、工业和现代元素融合在一起。"
谢延点头:"这里的空间层次丰富,适合我们创建一个多维度的体验装置。"
她们决定将作品命名为《城市之心》,希望它能成为市民情感连接的场所。
设计理念
《城市之心》的核心是一个直径20米的圆形空间,象征着城市的心脏。装置由三部分组成:
1。水镜:中央是一个浅浅的水池,水面如镜,反射天空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2。光林:水池周围是一组高达6米的透明立柱,内部装有LED灯和传感器,能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光线和色彩。
3。风语:立柱之间悬挂着透明的亚克力片,微风拂过时会发出轻微的声响,如同城市的低语。
"白天,它是一个宁静的反射空间。"谢延解释道,"夜晚,它将成为一个会呼吸的光之森林。"
技术挑战
这个项目的技术复杂度远超她们以往的任何作品。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户外环境中实现精准的灯光控制和互动效果。
"户外环境比室内复杂得多。"周言指出,"我们需要考虑温度变化、雨水、灰尘等各种因素对设备的影响。"
她们组建了一个跨学科团队,包括灯光设计师、结构工程师、环境艺术家和程序员。经过多次测试,团队开发出了一套适应户外环境的智能控制系统。
"我设计了一个基于天气和时间的自动调节系统。"周言说,"装置会根据日出日落、天气变化自动调整灯光效果。同时,观众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与装置互动。"
材料创新
为了实现设计理念,她们需要突破传统材料的限制。
"我们需要一种既透明又耐用的材料。"桑陌说,"传统玻璃太重且易碎,普通塑料在户外环境下容易老化。"
经过广泛研究,她们找到了一种新型的聚碳酸酯材料,既轻便又耐候,还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
"这种材料能让我们的光林呈现出梦幻般的效果。"谢延说,"光线在材料内部的折射和反射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视觉体验。"
施工过程
施工开始于春季。整个广场被围起,成为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
"这感觉像是在建造一座小型建筑。"桑陌看着施工蓝图说。
"事实上,这就是建筑、艺术和科技的融合。"谢延回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