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猛地合上电脑,仿佛那是什么洪水猛兽。在房间里焦躁地踱步,呼吸急促,手心不断冒出冷汗。
拒绝。必须立刻拒绝。
我重新打开电脑,手指颤抖着,几乎是用砸的力度敲击键盘,回复周编辑:
“不接受任何访谈。不谈论个人。请回绝。”
邮件发送出去,我像虚脱一样瘫倒在地毯上,身体因为激动和后怕而微微发抖。
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让我安安静静地待在幕后?为什么一定要把我拖到人前,解剖我的痛苦?
黑暗的念头再次聚集。也许我根本就不该卖出版权,不该参与这个项目。我所珍视的、与林夕之间那点脆弱的理解和连接,在庞大的商业机器和窥探欲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林夕的号码发来的短信。
自从那次视频通话后,我们默契地没有交换过联系方式,这应该是周编辑给她的。
短信内容很短:
“苏老师,周编刚跟我提了宣传访谈的事。我已明确表示理解并尊重您的意愿,不会参与任何可能涉及您隐私的讨论环节。请别担心。林夕。”
她知道了。
而且,她几乎是立刻,就表明了立场。
这条短信,像一只温暖而稳定的手,轻轻按在了我因为恐惧而剧烈颤抖的肩膀上。
她没有试图劝说我,没有讲什么“为了宣传大局”的道理,而是直接用行动划清了界限,站在了我这一边。
“请别担心。”
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我蜷缩在地毯上,紧紧握着手机,屏幕的光映着我泪流满面却不再完全是因为恐惧的脸。
暖流与裂隙,同时存在。
但这一次,当裂隙出现时,那暖流似乎也拥有了某种……弥合的力量。
我知道,宣传的事情不会就此结束。周编辑很快会再来沟通,制片方可能施压。
但至少此刻,因为林夕那条及时的短信,我感觉自己不是独自在面对这令人窒息的洪流。
我深吸一口气,抹去脸上的泪水,给林夕回复了两个字:
“谢谢。”
这一次,不再是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激。
夜色深沉,窗外的城市依旧灯火通明。
我依然害怕,依然想逃离。
但心底某个角落,似乎有什么东西,因为这份遥远的、却切实存在的支撑,而悄悄地,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