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情房车 > 独立的支点(第1页)

独立的支点(第1页)

街角那次惊心动魄的误认,像一盆掺着冰碴的冷水,将林知遥从自怨自艾的泥沼中彻底浇醒。逃避和麻木无法让时间倒流,也无法抹去心底的烙印。季暖已经成为她生命历史的一部分,无法删除,只能背负。而眼下这片由她自己选择的、令人窒息的婚姻真空,如果继续沉沦其中,最终毁灭的,将是她自己。

她必须找到一个支点,一个不依附于任何关系、独属于她自己的支点,才能从这片流沙中挣扎出来。这个念头,第一次如此清晰和强烈地出现在她的脑海里。

机会悄然降临在她供职的文化基金会。一个筹备了近两年的重要项目——“城市记忆”口述史档案库,原负责人因家庭原因突然离职,项目陷入停滞。这是一个耗时耗力、需要极大耐心和细致度的任务,涉及大量与老一辈艺术家、文化学者的访谈、资料整理和数字化工作,过程繁琐,短期内难见成效,在很多人看来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当项目总监在内部会议上提出需要有人接手时,会议室里一片沉默。大家要么手头有更“显性”的项目,要么对这个需要沉下心来的“冷板凳”工作望而却步。

林知遥的心脏却莫名地加速跳动起来。这个项目,与她过去处理的行政事务、公关活动截然不同。它需要的是倾听、是理解、是穿越时间与不同灵魂对话的能力。它安静,厚重,似乎能让她暂时逃离眼前浮华而虚假的生活,沉入到一段段真实的历史和人生故事中去。

在一种近乎本能的驱动下,她几乎没经过太多理性权衡,举起了手。

“总监,我可以试试。”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她身上,带着些许惊讶。周太太也需要做这种基层工作吗?总监也愣了一下,但很快点头:“好,林知遥,那你先接下来,有什么困难及时沟通。”

接下项目的那一刻,林知遥感到一种久违的、轻微的颤栗,不是恐惧,而是一种挑战未知的兴奋。

工作立刻变得异常忙碌。她需要快速熟悉项目前期资料,拟定新的访谈计划,联系那些年事已高、时间宝贵的文化老人。她不再是那个只需要执行命令的行政人员,她需要独立思考,做出决策,协调资源。

起初并不顺利。联系访谈对象时被秘书婉拒,约好的时间被对方遗忘,访谈中遇到方言障碍或老人思绪跳跃难以引导……挫折接踵而至。但奇怪的是,林知遥没有像以前那样轻易感到气馁或想要依赖他人。每一次困难,她都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她学习使用专业的录音设备,恶补本地方言和历史背景,甚至去旁听相关的历史课程以更好地理解访谈内容。

她拜访的第一位访谈对象,是一位九十高龄的剪纸艺术家。老人住在一条即将拆迁的老弄堂里,家里堆满了她的作品,色彩斑斓,却透着岁月的沧桑。起初,老人对她这个“上面来的”年轻人有些戒备,话不多。林知遥没有急着追问,而是耐心地帮老人整理散乱的剪纸,听她絮叨弄堂里即将消失的日常。

慢慢地,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她讲起战乱年代的颠沛流离,讲起剪纸如何成为她黑暗中唯一的光,讲起每一幅作品背后或喜或悲的故事。老人的手布满皱纹,却异常灵巧,一边说,一边随手就能剪出活灵活现的花鸟。那一刻,林知遥忘记了项目的压力,忘记了自身的烦恼,完全沉浸在了另一个生命长河的故事里。

当她结束访谈,带着厚厚的录音资料和老人送她的一幅小巧的“喜鹊登梅”剪纸离开时,内心感受到一种奇异的充实和平静。这种感受,与和周明远在米其林餐厅用餐、或是收到昂贵礼物时的感觉完全不同。它不是外界的赋予,而是源于自身努力和投入后产生的内在价值感。

随着访谈的深入,她接触到了更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坚守传统戏曲一辈子的老艺人,有在特殊年代用隐晦方式坚持创作的文人,也有见证了城市变迁的普通市民。每一个故事,都像一扇窗,让她看到了生命的韧性和文化的厚度。她不再是那个只困囿于自身情感悲剧的小女人,她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

她开始熬夜整理录音稿,字斟句酌地撰写人物小传,精心挑选扫描老照片。这些细致的工作消耗着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专注和踏实。项目进展虽然缓慢,但每一步都走得异常坚实。她甚至主动学习了简单的档案数字化技术,亲自参与数据库的搭建。

周明远察觉到她的忙碌,偶尔会问起,她只是简单回答:“在忙一个项目。”他不再多问,依旧提供着物质上的支持,比如当她需要用车去偏远地方访谈时,司机会随时待命。但林知遥清晰地感觉到,他们之间的距离,因为她的投入和变化,似乎又远了一些。但她已不再为此感到恐慌,反而有了一丝解脱。

她并没有立刻找到人生的终极答案,也没有摆脱过去的阴影。但在“城市记忆”这个项目中,她第一次不依赖任何人的认可或庇护,纯粹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个过程本身,就在一点点地重塑着她的骨骼,让她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双脚,站立在大地之上。

独立的支点,或许微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开始。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