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下午三点,阳光已经失去了正午的烈度,变得醇厚而温柔,像稀释过的蜂蜜,透过社区活动中心音乐教室朝西的窗户,斜斜地洒进来。光线在空气中划出清晰的轨迹,无数微尘在光柱里翩跹起舞。
教室里暖意融融,混合着旧木地板、阳光、松香,还有孩子们身上那股干净又活泼的气息。林知遥蹲在地上,正帮一个叫小宇的男孩调整大提琴的琴脚高度。她的手指拂过微凉的金属杆,动作耐心而专注。
“老师,这样对了吗?”小宇紧张地问,他刚学不久,抱琴的姿势总有些僵硬。
“再高一点点……好,就是这样。”林知遥抬起头,对他鼓励地笑了笑。她的笑容淡淡的,眼角的细纹在阳光下显得很柔和,不像几年前那样带着挥之不去的疲惫。
教室里一共有五个孩子,高矮不一,都抱着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琴,像一群抱着巨大坚果的认真小松鼠。最小的那个女孩叫瑶瑶,才五岁多,坐在小凳子上,双脚还够不到地,一晃一晃的。她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关注指法,而是用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能发出声音的“大木头盒子”。
练习告一段落,孩子们稍微放松下来,教室里响起细微的交谈声和琴弦被无意碰触发出的嗡嗡声。瑶瑶伸出小小的、肉乎乎的手指,极其小心地,轻轻拨动了一下最粗的那根A弦。
“咚……”
一个沉闷、却带着圆润共鸣的音符在温暖的空气中荡开。瑶瑶像是被自己制造出的声音吓了一跳,又像是发现了什么了不起的秘密,她抬起头,望向刚走到她身边的林知遥,眼睛亮得像浸在水里的黑葡萄。
“老师,”她的声音奶声奶气,带着十足的困惑和认真,“声音……有形状吗?”
问题问得天真突兀,旁边一个大点的女孩“噗嗤”笑出声来。小宇也咧开了嘴:“声音就是声音啊,怎么会有形状!”
瑶瑶的小脸一下子涨红了,有些无措地低下头,小手揪住了裙子。
林知遥的心,却像被这稚嫩的问句轻轻撞了一下。声音的形状?许多年前,在另一个充满潮湿雨季和青春期焦虑的琴房里,她关心的只是音准和技巧,生怕拉错一个音符会招来嘲笑。而另一个女孩,则会用冷静的语调告诉她揉弦的幅度和频率。她们讨论音乐的表现力,讨论情感,却从未问过这样本源、这样充满诗意的问题。
时光仿佛在这一刻折叠,两个时空的琴房隐隐重叠。她看着瑶瑶那双不掺一丝杂质的、充满探索欲的眼睛,仿佛看到了某种久违的、纯粹的东西。
她没有理会其他孩子的窃笑,而是在瑶瑶面前蹲下身来,让自己的视线与她齐平。这个高度,让她仿佛也变回了孩子。
“你为什么觉得声音会有形状呢?”林知遥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空气中还未完全散去的那个“咚”声。
瑶瑶见老师没有笑话她,胆子大了一些,小声说:“因为……因为这个声音,”她又轻轻拨了一下A弦,“圆圆的,胖胖的,像我爷爷的肚子。”她努力比划着,“可是,有时候电视里的小鸟叫,就是尖尖的,小小的……”
孩子们又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但这次,笑声里多了好奇。
林知遥也笑了,不是嘲笑,而是一种被纯粹想象力打动的会心微笑。她拿起自己的琴弓,没有放在弦上,而是举到阳光里,让光沿着弓杆流畅的曲线流淌。
“你们看,”她引导着所有孩子的目光,“声音本身,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发出声音的乐器,有形状,对不对?比如这把弓,是长长的,弯弯的。”
孩子们点头。
“而当我们听到声音时,”林知遥放下琴弓,将手轻轻按在自己的左胸口,感受着那里平稳的跳动,“它会在我们这里,产生感觉。”她的目光扫过每一张稚嫩的脸庞,最后停留在瑶瑶身上,语气变得无比温柔而笃定。
“所以,声音的形状啊,不在琴弦上,也不在空气里。”她顿了顿,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它就在你的心里。它就是你心里感觉到它的那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