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的日子过了数月,京城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楚清漪每日前往兵部处理公务,李瑾瑜则协助皇帝处理奏章,夫妻二人虽忙碌,却倍感充实。朝臣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位女尚书兼驸马,毕竟她的能力与功绩有目共睹。
这日退朝后,皇帝特意留下楚清漪和李瑾瑜。
“清漪,永安,朕有要事与你们商议。”皇帝神色凝重,“近日各地奏报,多处出现灾荒,流民四起。朕欲派钦差巡视灾情,赈济灾民。”
楚清漪立即明白:“陛下是想让臣去?”
皇帝点头:“你办事朕放心。况且此次灾情最重的是江南一带,那是你的故乡,你对当地情况熟悉。”
李瑾瑜却面露忧色:“父皇,清漪才从边关回来不久。。。”
“瑾瑜放心,此次是赈灾,并非征战,不会有危险。”皇帝安慰道,“况且清漪能力出众,定能妥善处理。”
楚清漪沉吟片刻:“臣领旨。但臣有一请求——请让公主同行。”
皇帝一愣:“为何?”
“公主代表皇室,更能安抚民心。且江南多有前朝遗老,公主亲临,可显陛下重视。”楚清漪解释道,实则是不愿与爱妻分离。
皇帝思索片刻,笑道:“也好,你们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朕准了。”
离京前夜,楚清漪在书房整理文书,忽然发现一本旧籍中夹着一封泛黄的信函。拆开一看,竟是母亲生前写给友人的信,其中提到一件蹊跷事:
“。。。近日发现太医院账目有异,多种珍稀药材莫名短缺,且都与一种名为忘忧散的药物有关。此药罕见,不知何人大量需要,恐有蹊跷。。。”
忘忧散?楚清漪心中一动。她记得在母亲医书中见过此药记载:少量可镇痛安神,过量则致人神智昏沉,长期服用更会损人心脉。
为何太医院会大量需要这种药?母亲又为何特别提及?
楚清漪立即查阅太医院近年账目,果然发现忘忧散的采购量异常之大,且多是在杨文渊主政期间。更奇怪的是,这些采购记录在不久前被人刻意涂抹,难以辨认。
“有人在掩盖什么。。。”楚清漪警觉起来。
她连夜拜访杜如晦,将发现告知。
杜老听后神色凝重:“忘忧散。。。老夫记得,先帝晚年时,太医院曾大量使用此药为陛下镇痛。后来先帝神智日渐昏沉,莫非。。。”
两人对视一眼,都想到一个可怕的可能性:先帝可能不是被毒死,而是被长期下药致神智昏聩,最终被杨文渊控制!
“若真如此,杨文渊的阴谋比我们想象的更深。”楚清漪沉声道。
杜如晦点头:“此事必须彻查。但你们明日就要南下,不如等回来后再从长计议。”
楚清漪却道:“正因为要离京,才更需警惕。我担心朝中仍有杨党余孽,若他们得知我们在查此事,必会狗急跳墙。”
她思索片刻,有了主意:“不如我明面上南下赈灾,暗中却留在京城查探。让瑾瑜代我南下,她代表皇室,同样能安抚民心。”
杜如晦担忧道:“但公主一人南下,安全否?”
“我会派最得力的护卫随行,且江南有叔父接应,应无大碍。”楚清漪道,“更重要的是,这样才能迷惑幕后之人。”
计划已定,楚清漪回府与李瑾瑜商议。起初公主坚决不同意分离,但听了解释后,明白这是引蛇出洞的计策。
“好,我代你南下。”李瑾瑜最终同意,“但你要答应我,务必小心。若有危险,立即通知我。”
楚清漪轻抚她的面颊:“放心,我会的。”
次日,一支声势浩大的队伍离开京城,楚清漪的官轿赫然在列。但实际上,轿中坐的是扮成楚清漪的影卫,真正的楚清漪已悄悄留在京城。
而李瑾瑜的车驾则稍后出发,以“省亲”为名前往江南。
楚清漪暗中调查忘忧散之事。她发现所有线索都指向一个已经“病故”的老太医——刘明远。此人是杨文渊的心腹,先帝晚年的主治太医之一。
“刘太医真的病故了吗?”楚清漪怀疑。
她悄悄查访刘家,发现刘家人在太医“病故”后突然举家搬迁,不知所踪。邻居说,他们走得很匆忙,仿佛在躲避什么。
更蹊跷的是,刘太医的坟墓是空的!
“果然有诈!”楚清漪心知找到了关键。
就在她准备进一步调查时,突然接到密报:公主南下的队伍在途中遇袭!
楚清漪大惊失色。她立即派人前往救援,同时怀疑这是调虎离山之计——对方可能已经发现她在京城!
果然,当夜她的藏身之所就遭到袭击。幸亏她早有防备,及时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