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氏可不清楚这些,和钱氏商量好去李家问亲的人选就称心如意的弄饭去了。
家里就两个人吃饭,她把昨晚吃剩的鸡下水热一热,再煮了两碗白粥。
农家人不讲究食不言寝不语,相反,端起碗话就多了。
楚氏:“王家准备找谢家人问问李家的意思。”
谢家是谢氏娘家,哪怕没成也能从中缓和王李两家的关系。
虞有玥莞尔,“多亏了娘的三贯。”
楚氏故作正经,“娘这是积善行德。”
和钱氏说的那番话并非假意,清水勤快孝顺,若因拿不出嫁妆就不嫁人也太可惜了些。
所以只要是清水的嫁妆钱,钱氏开口她都会借的。
遐思间,屋外有凌乱的脚步声传来,间或夹杂着说话声。
楚氏瞧一眼,脸就垮了下去,“阿玥,你继续吃,娘出去看看咋回事。”
说罢,推开凳子,抄起背后的木棍走了出去。
出门后,不忘顺手掩上堂屋的门。
“又来干什么?”她语气不善地问道。
再次看到横眉冷对的楚氏,谢氏心里百感交集,早先以为她不近人情,知道她的目的后,又忍不住感慨她的良苦用心。
怔愣几息,拉过张火把家的小儿道,“他们想跟你背诗,此番特意来寻你的。”
不止张火把家,李双安家,谢顺家,谢梆家的小儿也来了,楚氏眯起眼,“你这是干什么?”
“五百钱!”谢氏不与她废话,直截了当,“教他们背诗,我给你五百钱!”
“哈!”楚氏活到这把年纪,没见过这么拿钱砸人的,有钱是吧,楚氏哼哼,“八百!”
“成!”
谢氏太爽快,以致楚氏难得的呆了瞬,回过神粗声问,“你…你近日发大财了?”
竟愿做那冤大头。
谢氏默然,心道能不能活过明年都不好说,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把人往院里一推,高声道,“好好背,背熟了我给你们吃糖。”
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声音此起彼伏的回答,“好。”
谢氏转身就回家拿钱和糖了。
日头毒辣,大人在太阳下站上片刻尚且受不了,何况小儿了,楚氏拿人的手短,谨防他们晒中暑,便拿了针线坐在堂屋门口,让孩子们围着她沿檐廊贴墙坐。
她念一句,他们念一句。
谢氏坐堂屋里,时不时插句嘴,“专心哦,别到时其他人都有糖就你没有哦。”
不愧养过三个儿子的,这句话真奏效,太阳升到正中时,张家小儿兴奋地举手,“虞大婶,我,我会背了。”
天气炎热,没有一丝风,他顶着通红的脸站起身,朗朗开口。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通篇下来,没有一个错字。
楚氏停止穿针,中肯道,“背对了。”
他一喜,倾身朝堂屋望去,谢氏说到做到,从兜里掏出一块黄纸包,“拿去。”
人喜滋滋的进了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