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不小,刚够容身,里头长着苔藓,像张温暖的小床,窝着很是舒服。
虽然井有锁龙之意,在气运上不便她讨个吉利,但作为一条小蛇,跟龙实在相差甚远,井能困龙是因为井小,井想困蛇……看蛇理它不,一钻就逃了。
她住了下来,没人发现。人们日日来井边打水,却不知井下住着条蛇。
井中寒凉,水接地气,不仅方便了她练剑修行,还方便了她听村人的交谈。
村中老少常聚井边,在打水择菜时谈天。他们说的话她有半数听不懂,但另外半数却在孩子的口中慢慢懂了起来。
就像做师父的会把资质上佳的弟子带出去比试,凡人中当了爷奶的哪会不显摆自家孩子。
孩子下了地,就让他给大伙儿看看指缝里的泥;孩子赶了集,就让他算算卖一天小菜能赚几个子……连小事都能比较,更遑论读书这种大事,孩子一从镇上学堂回来,就被带到井边秀了才华。
背书,口齿清晰、一字一句地背书。
井口浑圆,收声清楚,在童声四字四字地背书中,慕少微探出半个蛇头,听得异常仔细,再联系幼童开蒙的年纪和惯常用的书籍——她猜测,对方背的多半是千字文。
这就好办了,千字文她熟。或者说,凡是入了道、拓了神识的修士就没有一个记性差的。
凡人在漫长历史中创作的无数典籍,之于后人浩如烟海,需要穷尽毕生诵读、钻研,可之于修士,诵读全然可以省略,不过是往额头贴一块玉简的事。至于钻研,修士多的是时间去钻研。
而她,曾活过凡人无法想象更无法企及的一千两百年。
她是没了神识,但不是没了脑子。千字文跃然在她脑海,而她就着幼童的背书声将记忆中的字与如今的发音一一结合,牢牢记在心里。
只一遍是不够的,若是这幼童能每日来井边诵读,她一定能学得更快。
等最后一字落下,井边立刻爆发了夸赞。探出的蛇头缩了回去,她听着上头传来的高亢谈论声,忽然不愁每日的诵读了。
人心经不起攀比,尤以年长者为甚。他们早已失了颜色、银钱与康健,年轻时能拿出来吹嘘的一切都如过往云烟,唯一拿得出手的谈资只剩子孙的出息。
他们会再来的,带着孩子。今天有一个会背千字文,明天就能出第二个、第三个……总之不能被别家比下去。
如此,她的识文断字便有了着落,距离她听懂他们说什么已经不远了。
*
诚如她所料,前后不出半月,井边就成了小儿诵读的场所,读的正是千字文。
抚寿村并不富裕,能出束脩供子孙耕读的人家更是少之又少。
但村子是个整体,孩童总能玩到一起。一如小宗门出个天骄会受到上下瞩目,玩伴中出个识字的也会受到追捧。
不同的是,受到瞩目的天骄容易陨落,而孩童们捧着捧着,就都学会了诵读。
等回去说一句“我学会了”,翌日井边便成了这孩子的戏台,年长者总有耐心听他咿咿呀呀地唱完整一曲,或着半曲也行。
日复一日,村里的孩童尚未背齐全,慕少微已经出了山。
有前世的底蕴在,她重学并不难,难的是她学会了音,却还没看到对应的形。
所幸她记得每一个幼童的气息,只待夜深人静,一户户摸过去就行。也是没想到,有朝一日她的鼻子能比狗还灵。
是夜,月明星稀,未至中天,而村人为了省些火烛早早安歇,烛光相继灭去。
谷雨过后便是立夏,山中野田已有蛙鸣。村里虫声唱和,她熟练地爬出井,昂头分辨了一会儿风的味道,迅速朝着东南边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