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转身,启动全舰广播。
声音平静,却穿透维度:
>“从今日起,陆舟号不再航行于空间,而是航行于‘问’之中。我们的任务,是寻找那些仍在真诚发问的生命,并将他们的声音放大,传遍宇宙。每一声真实的‘为什么’,都是对荒诞世界的反抗;每一次不求答案的探寻,都是文明火种的延续。”
话音落下,船体表面的指纹孔洞骤然亮起,吸收远处恒星光后,投射出第一段影像??
二十世纪末,一间破旧教室。台风过境,停电停课,蜡烛摇曳。一位女教师蹲在地上,搂着几个吓哭的孩子。
一个小女孩抽泣着问:“老师,黑屋子是不是也怕黑啊?”
全班安静下来。
老师没有笑,也没有敷衍,只是轻轻抱住她,说:“也许吧。所以我们才要点灯,不只是为了看得见,也是告诉黑暗??我们不怕你。”
那一刻,小女孩眼中闪过的光,比任何星辰都明亮。
这段影像通过信念引擎转化为信号,沿着光丝网络发射出去,直指银河系边缘那颗闪烁红矮星。
片刻后,回应抵达。
仍是摩尔斯码,但这次多了三个字:
>“听见了。”
紧接着,全球各地陆续传来异象。
东京涩谷十字路口,数百人突然停下脚步,掏出手机,不是刷社交软件,而是录下自己内心长久以来未曾出口的问题。有人问:“我每天加班到凌晨,到底是为了生活,还是已经被生活吞没了?”有人低声呢喃:“如果没人记得我,我存在过吗?”这些录音自动上传至一个匿名共享平台,名为“静默之声”。
撒哈拉沙漠深处,一位年迈的图阿雷格族长老点燃篝火,召集部落青年围坐。他拿出一块刻满符号的陶片,说:“祖先告诉我们,风会带走话语,但也会带回回音。今晚,我们不讲故事,只提问题??哪怕它听起来很傻。”
一个少年犹豫良久,终于开口:“如果我们死后变成星星,那为什么有的星星会眨眼,有的不会?”
众人沉默,继而大笑,笑声惊起夜鸟,飞向天际。
而在南极科考站,科学家们做出了惊人决定:关闭所有监测设备七日,期间禁止使用任何术语、公式或理论框架。他们要体验“无知”的状态,重新学习用感官去感知世界。第七日清晨,一名女研究员站在冰原上,望着极光舞动,忽然流泪:“原来不用解释美,也能感受到它的重量。”
这一幕幕,都被陆舟号捕捉并记录。
信念引擎功率持续攀升,接近临界值。
就在此时,中央控制系统发出警报:
>【检测到大规模集体发问波动】
>【源头:辰阳旧址?桃李堂遗址】
>【内容特征:自发性、非组织化、情感强度极高】
少女立即调取实时影像。
画面中,桃李堂废墟已被一片晶莹玉芽覆盖,像是大地长出的牙齿。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聚集于此,不分国籍、肤色、语言,席地而坐,举行一场“无答案之夜”。
主持者是一名戴着眼罩的盲女,正是当年抚摸石碑的那个孩子。她如今已是“问学”传承者之一。
她举起一根断裂的南诏丝线,高声道:“今晚,我们不说真理,不说知识,不说正确。我们只说??我不知道。”
然后她第一个开口: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看不见颜色,那你们描述的‘红’,会不会其实是我梦里的‘声音’?”
人群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