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
咚……
咚……
这是“破冰行走”的变体,专为极度敏感者设计,称为“呼吸间隙步”。目的在于不让节奏压迫神经,而是像潮汐一样,给予空间与等待。
五分钟过去,梨奈依旧不动。
铃木继续走。
第七分钟,她微微侧头,耳朵朝向声音来源。
第十分钟,她的一根手指轻轻抽动。
第十五分钟,她突然开口,声音细若蚊吟:
“……你在……做什么?”
铃木停下脚步,跪坐下来,平视床沿。
“我在打招呼。”他说,“用脚说话。”
“……为什么要这样说话?”
“因为有些人听不到声音,有些人看不见表情。但我相信,大地总会把真心传达到。”
女孩沉默许久,终于问:“我可以……试试吗?”
铃木点头,将一只脚轻轻放在地板中央,保持不动。
“来吧。摸摸看。这就是我的语言。”
梨奈颤抖着伸出手,指尖刚触到他脚底,猛地缩回。
“太……太真实了。”
“没关系。”铃木微笑,“你可以先摸泥土,摸树叶,摸任何你觉得安全的东西。然后再来找我。”
临别前,他对中心主任说:“给她三个月。不要强迫,不要测试。只要每天有人在她门外走这么几步,就够了。”
回到“足迹号”,千夏问他是否有把握。
铃木望向窗外群山,轻声道:“我不知道她能不能学会走路。但我知道,总有一天,她会想走出房间。”
三个月后,喜讯传来:梨奈不仅接受了导杖训练,还在校园小径上完成了首次独立行走。更令人动容的是,她在期末汇报演出中,独自走上舞台,用手语讲述了一段话:
【以前我觉得世界是封闭的盒子。
直到有一天,我听见地板震动。
那不是噪音,是有人在敲门。
我说:请进。
然后,我打开了门。】
视频传到车上时,铃木正在修理录音机。他停下动作,盯着屏幕看了很久,最后把那段手语录了下来,存在随身磁带里。
当晚,他在日记本上写道:
>每一次出发,都不是为了抵达某个地方。
>而是为了证明:
>只要还有人愿意迈出第一步,
>黑暗就永远不能称之为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