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看着校园里朝气蓬勃的学子,若有所思地道:“你们这里,人倒是不少。”晏殊忙道:“确实不少,光是在册的学生就有六万多人了。”他们经过了一方被栅栏围住的平地,平地上铺着寇准班师那天在城外看到的水泥。晏殊道:“那是操场。玉堂正领着学子们体训。”寇准看见了刚刚见过的白玉堂,他果然是有事先行一步。只见他手里拿着一把碎石子,站在场地正中,数十个人排成两排,绕着场地奔跑。但凡是有想要偷懒的,他就一颗石子打中那人小腿:“跑快些!”寇准收回视线:“当真朝气蓬勃。”他看出来了,晏殊也有意让他留下。其实,他自己也未必不想留下来。皇帝算是说对了,赋闲在家等死的生活不适合他。他……必须得做点什么。站在汴水旁,远远眺望,能隐约望见宣德门的一角。这里是皇城,这里是汴梁。这里是权力的中心。他不想离开这里。或许教书育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他此生再也回不到权力的中心了,但他可以教出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这些学子中,也总有一个两个,能够位极人臣,能够站在他曾经站在的位置……“礼义不愆,何……”“何什么来着?”寇准转头,见是几个六七岁模样的幼童,站成一个圈。他问晏殊:“这也是你们的学生?”晏殊笑道:“应该是学生的家属。拖家带口的学生也有许多。”见他们的模样,应该是几个人凑在一起,玩接龙游戏。寇准心道,他们一定是在接左传的句子。左传,他前几天才又读了一遍。这是昭公四年的一句话,礼义不愆,下一句是……“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只见一个穿绿衣的小童,从容不迫地接上了下一句。旁边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红衣小童跺了跺脚:“又被獾郎抢了先!”寇准对晏殊道:“你看,连这样的小童都熟读左传,可见你们学校的风水好。”“等我将手头的事情都处理完,也来你们这里当个教师。”当世战神寇准辞官了,赵受益终于解决了通往亲政的道路上最后一块巨石。晏殊那边也传了消息给他,说是寇准在清北大学谋了个教职,专门给学生讲解儒家经义。春秋左传,诗书礼义,也算是不浪费他苦读这么多年积攒下的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