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在你终于鼓起勇气说出第一句话时,为你鼓掌,为你落泪,为你骄傲到哽咽。
>
>这封信没有收件人,因为它属于每一个正在挣扎的灵魂。
>如果你读到了,请记得:
>你不需要完美才能被爱。
>你不需要说话才能被理解。
>你只需要存在,就已经值得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
>??永远站在你这边的
>袁晨曦
她写完最后一个字,天已大亮。
雨停了,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阳光斜斜照进来,落在键盘上。她将这封信发到了“回声计划”官网首页,设为公开信,并附言:“这不是宣传稿,是我十年来最想说的一句话。”
不到半小时,后台数据爆表。
阅读量突破百万,转发数以万计。评论区涌入大量留言:
【@星星不说谎】:我女儿三岁还不会说话,医生说是发育迟缓。昨天她第一次指着天空比划“月亮”,我哭了。原来她一直都在表达,只是我没懂。
【@山那边的阿婆】:村里有个孩子总被说“傻”,其实他听得懂,就是不开口。看了您的视频,我去买了本图画本给他,他居然画了一家人吃饭的样子……阿婆老了,不懂什么心理教育,但我知道,他是想家了。
【@特教李老师】:我们在山区做了五年融合教育,经费少、支持少、认可更少。今天看到教育部批复文件,真的想大哭一场。谢谢您,让我们不再孤单。
她一条条看下去,手指颤抖。
这时,手机响起,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来电。
“袁老师,您的公开信我们连夜组织学习了。”对方语气郑重,“经过紧急会议讨论,决定将‘回声计划’纳入新一轮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行动计划重点工程。三年内覆盖全国832个脱贫县,专项资金优先拨付,师资培训列入国培计划。”
她握紧手机,喉咙发紧:“谢谢……真的谢谢。”
“该说谢谢的是我们。”对方顿了顿,“您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的本质,不是筛选,而是成全。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权利用自己的方式发光。”
挂断电话后,她久久无法平静。
念安揉着眼睛走出房间:“妈妈,你怎么还没去上班呀?”
她抱起他,亲了亲他的额头:“今天妈妈不去开会,也不写报告。我们去做一件更重要的事。”
“什么事?”
“去看星星。”
她开车带他去了市郊的一所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这里是“回声计划”最早的试点之一,如今已成为区域性示范机构。院长听说她来了,激动得亲自迎接。
“孩子们都想见你。”她说,“尤其是小宇。”
小宇是个七岁的孤独症男孩,两年前刚来时几乎完全封闭自我,不吃不喝,拒绝接触任何人。袁晨曦曾在这里驻点一个月,每天陪他拼图、听音乐、一起画画。某天清晨,他突然主动牵起她的手,指向窗外升起的太阳。
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与人建立情感连接。
此刻,小宇坐在活动室角落,专注地拼一幅星空图。听到动静,他抬起头,目光落在袁晨曦身上,嘴角慢慢扬起,露出一个极浅却无比真实的笑容。
“袁……老……师。”他轻声唤道。
她眼眶一热,走过去蹲在他面前:“小宇,好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