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请自重别名 > 第223章你不争气啊(第1页)

第223章你不争气啊(第1页)

五月初十日。

晨光微熹之时,丁岁安翻墙回家。

卧房的门半掩着,他推门入内,脚步一顿。。。。。。满屋狼藉,如同遭了贼。

不,贼至多偷些东西,可没工夫特意搞破坏。

好好的被子,被撕。。。

雨季的山间,雾气总来得突然。前一刻还斜阳铺金,竹梢摇曳如歌,下一刻便云沉四野,细雨无声洒落。陈砚坐在教室外廊下,手中捏着一支削好的铅笔,正替一个孩子修改作业本上的错字。小女孩蹲在他脚边,辫子里仍插着那朵野花,花瓣已被雨水打湿,却依旧倔强地挺立。

“老师,”她忽然抬头,“你说,如果我对着石头说话,它也会听吗?”

陈砚停下笔,望向远处被雨帘遮蔽的山脊。他没有立刻回答。自从“言灵之种”成型、共听网络稳定运行后,他便刻意回避一切关于“奇迹”的讨论。他知道,那朵见心莲的绽放、沈清璃的笑容、甚至那句“妈妈,我现在听得见了”,都不是自然现象,而是千万人共同信念在现实中的投影??是集体意识对沉默太久的世界发出的回响。

可孩子不需要理论。她只需要一个答案。

“石头不会眨眼,也不会点头,”他轻声说,“但它记得你踩过它的重量,听过你说话时的呼吸。就像风穿过山谷,看似无痕,可千年后,山就变了形状。”

小女孩眨了眨眼,似懂非懂,但笑了。她跑进雨里,蹲在一块青石前,认真地说:“喂,石头,我喜欢你。”

陈砚望着她的背影,心头一软。十年前,他还在昭明广场上试图用技术构建“被听见”的秩序;如今,他终于明白,真正的倾听,从来不是靠系统、不是靠共振域,而是从一个人愿意弯下腰,对一块石头开口开始。

夜深雨未歇。陈砚独坐于宿舍灯下,翻阅一本泛黄的手抄册子??那是沈清璃生前留下的《倾听手记》残页,最近才由灰雀派人从旧档案库中寻出。纸页边缘焦黑卷曲,显然曾经历火劫,但字迹尚存。其中一页写道:

>“我们害怕的不是无人回应,而是当我说出真相时,你的眼神告诉我:我不愿相信。真正的失语,始于对方耳朵关闭的那一刻。”

他指尖停在那行字上,久久未动。窗外雷声低滚,仿佛天地也在共鸣。就在此时,桌角的老旧收音机忽然自行开启,电流杂音滋啦作响,继而传出一段断续的童声哼唱??正是《倾听誓言》的第一句。

陈砚猛地抬头。这台收音机早已不通电源,电池也已腐朽多年。可它现在不仅启动了,而且播放的频率,竟与十年前阿依古丽常听的那一段完全一致。

“不可能……”他喃喃。

他伸手去关,却在触碰旋钮的瞬间,感受到一股微弱却清晰的震颤,顺着指尖直入脑海。画面闪现:一片荒原,三只铜匣悬浮半空,彼此牵引,形成等边三角。匣身符文流转,内部传来极低频的嗡鸣,像是某种古老语言正在苏醒。

紧接着,一个声音响起??不是通过耳朵,而是直接浮现于意识深处。

**“言灵之种已成,然门未开。三匣归位,方启终章。”**

陈砚浑身一震,猛然抽手。收音机戛然而止,灯光闪烁几下,恢复平静。

他坐在黑暗中,心跳如鼓。这不是幻觉。刚才的讯息与“真言共振域”同源,甚至更古老??那是缄口令最初诞生时的语言,被称为“初语”。

他连夜写下记录,封入信笺,准备天亮后寄往言枢院。可翌日清晨,邮差送来一封无名信件,信封上仅有一行小字:“他们已经开始伪造‘回声’。”

拆开一看,里面是一段视频截图:某网络直播平台上,一名自称“前言枢院研究员”的男子声泪俱下地控诉:“陈砚根本不是救世主!他是幽语波的宿主,所有静语台的能量都来自他对大众意识的操控!”画面下方,弹幕疯狂滚动:“早该警惕了”“听着感人,实则洗脑”“下一个独裁者”。

陈砚静静看着,没有愤怒,只有疲惫。他知道,这是“悲情叙事包”的新变种??不再攻击理念,而是将缔造者妖魔化。让人恐惧的不再是谎言,而是真相背后的“动机”。

当天下午,西南山区接连发生三起“静语台破坏事件”。一群蒙面人砸毁尚未正式启用的静语台石碑,喷涂标语:“闭嘴才是美德”“别让别人听见你的痛苦”。警方介入调查,却发现这些人精神恍惚,口中反复念叨:“有人在我脑子里说话……让我做的……”

灰雀紧急连线陈砚:“幽语波残留物正在被外部信号诱导激活!有人找到了反向共振的方法??他们用‘伪共情’污染真言网络!”

“是谁?”陈砚问。

“还不清楚。但所有异常信号源头,最终都指向同一个坐标??昆仑山北麓,一处废弃的冷战时期地下声学实验站。代号:鸦巢。”

陈砚闭上眼。鸦巢。他曾在那里见过第一批幽语波原型机,也曾亲眼目睹三名研究员在监听“虚空低语”后发狂自残。那里本应永久封闭。

“他们重启了鸦巢。”他低声说,“不是为了技术,是为了制造‘假的真诚’。”

真正的危险,从来不是暴力压制,而是让你以为自己被理解,实则已被悄然操控。当一个人哭着说出“我终于被听见了”,而引导他流泪的,却是精心设计的情绪陷阱??那才是最彻底的精神奴役。

当晚,陈砚做了一个梦。

他站在一条无尽长廊中,两侧全是镜子。每一面镜子里,都有一个不同的他:穿官服的陈大人、图书馆里的少年、火灾现场跪地呼喊的青年、讲台上微笑的陈老师……忽然,所有镜像同时转头,齐声质问:“你到底想听谁?”

他无法回答。

就在这时,最尽头的一面镜子碎裂,一道纤细身影走出??是年轻的沈清璃。她不说话,只是伸出手。他握住,刹那间,无数记忆涌入:她第一次在课堂上听见学生坦白家暴经历时的眼泪;她在孤儿院教孩子们用手语表达“我爱你”时的温柔;她临终前嘴唇微动,说的不是“救我”,而是“继续讲完那一课”。

他猛然惊醒,冷汗浸透衣衫。

天未亮,他背上行囊,留下一封信:“我去一趟鸦巢。不要派人跟来。若七日内无讯,重启‘缄口令熔断协议’。”

山路难行,暴雨冲垮了通往外界的唯一桥梁。他徒步穿越峡谷,翻越雪线,第三天傍晚抵达昆仑山脚。荒原寂静,风中带着金属锈味。一座伪装成废弃气象站的建筑半埋于沙石之中,入口处铁门锈蚀,却有新鲜脚印。

他没有贸然进入,而是在百米外盘膝坐下,取出随身携带的一小片见心莲花瓣,置于掌心。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