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人们不再只是纪念,而是真正学会了“对话”??与逝者,与自己,与未知。
昭雪每日清晨登上观星台,吹一段即兴的笛曲。有时欢快,有时哀婉,但从不重复。林霜总会在不远处静静听着,偶尔接上一句回应。
某日清晨,风特别温柔。
昭雪停下笛声,忽然问道:“娘,你说爹现在在哪?”
林霜望向远方,嘴角微扬:“他在你吹的每个音符里,在孩子们跳舞的节奏里,在每一朵随风摇曳的蓝花里。他没走远,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昭雪低头看着手中的玉符,发现那“归”字竟隐隐发烫,随后浮现出一行新字:
>**“门已开,路尚长。
>引路人不止一人,
>愿众生皆成归客。”**
他怔住,随即朗声大笑。
当晚,他在书院中央点燃篝火,召集所有人。
“从今日起,我不再独掌双笛。”他说,“我要选出九位‘音使’,分赴九州,教授梦语,传播共鸣之道。你们不必强大,不必完美,只需真心相信:爱不是错误,记忆不是负担,而哭泣,也可以是一种力量。”
阿糯第一个举手报名。
接着是苏梨、摩罗耆、莲迦……乃至那些曾被视为“缺陷者”的孩子。
他们将在三个月后出发,带着织梦梭、魂灯、童谣与勇气,走向荒原、深山、孤岛与战场。
临行前夜,昭雪独自登上通冥塔。
月光下,十九铃静静悬挂,不再悲鸣,而是轻轻相碰,发出如露滴荷心般的清响。
他取出双笛,缓缓合二为一。
银与黑交融之处,浮现出一条螺旋纹路,宛如DNA,又似星河轨迹。
他忽然明白,这从来就不只是一对乐器。
它是钥匙,是桥梁,是血脉的延续,是文明的节拍器。
他将合体之笛插入塔心凹槽。
霎时间,整座北地的地下根络同时发光,如同一张巨网点亮大地。而在遥远的南方、西方、东方,九处古老遗迹相继震动??那是上古梦裔留下的“共鸣桩”,千年沉寂,今朝复苏。
一个新的网络正在形成。
不是控制,不是监控,而是连接。
不是统一思想,而是尊重差异。
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让梦照亮现实。
昭雪站在塔顶,望着星空喃喃:“爹,我做到了。我不是守门人,也不是神坛上的祭品。我只是个会吹笛的孩子,带着一群不怕做梦的人,往前走了几步。”
风起,铃响。
一朵蓝花随风飘来,落在他肩头。
他微笑,轻声哼起一首无人听过的曲子。
那旋律飘向远方,落入泥土,钻进溪流,爬上树梢,渗入梦境。
多年以后,有个小女孩在梦中见到一位白衣少年,手持双色长笛,对她笑着说:
“别怕黑,孩子,黑暗里也有歌声。”
她醒来后,拿起父亲留下的旧笛,试着吹了一声。
那一刻,窗外的蓝花全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