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就这么安静地看着,看着嫂子挑了四趟水,装满水缸,抱了些柴火进堂屋中,很快火烟从大门口冒了出来,也顺着楼梯口飘到楼上,有些呛人。她在拢火烧水,等到老汉、大哥起床的时候,有热水洗脸,有热水喝。
他看着老妈剁好猪草,然后搂进撮箕里,送到猪圈里喂那两头听到剁猪草的声音就开始哼哼唧唧的黑猪。
直到太阳升起来,他才看到嫂子领着两个侄女去屋子左边的林子边把屎把尿,紧跟着出来的陈平,伸了个长长的懒腰,走向茅司。
又过了没一会儿,看到老汉陈子谦一边打着呵欠,一边蹲到柿子树下,卷起旱烟叶子…
直到此时此刻,陈安脑袋里似是有一道闪电闪过,一下子变得清明。
老汉、老妈、大哥、嫂子,还有两个侄女,他们都还在,有血有肉,都活生生的!
“只要避开那场天灾,他们都能活下来,老子也不用再当个废人…何尝不是一次新生!”
突然悟了的陈安,一下子变得欣喜若狂:“老子在这里怪天怪地,怪个锤子,这你妈是好事撒!”
第2章竹溜子
一辈子,因为一场天灾,完完全全地改变。
现在,家人都在,自己的腿脚也完好无损,距离那场天灾还有一年零八个月,对于陈安来说,这就是个机会,改变一切的机会。
他怎能不高兴?
虽说上辈子没有走出过所属县城的范围,但好歹虚活了几十年,耳濡目染,仍然知道不少山里山外的事儿,自然也知道不少在山里山外边捞钱的门道,凭借这些,过好日子,足够了。
他没什么大的本事,也没什么大的追求,只是想以一个正常人的方式,重走人生路,领着一家子富足、安康就行。
世人眼中的米仓山只是个多年没有摘掉贫穷帽子的穷乡僻壤,实际上却是实实在在的福地。
早在远古时期,巴人射虎就发生在米仓山。
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师北伐,厉兵秣马牟阳城,闲暇之余,将士在附近山中狩猎以补充粮草。
后来,历朝历代,米仓道作为联系川陕两省的重要通道,商行客旅往来不断。
近代,米仓山因山深林密资源丰富,成为躲债、逃荒人的天堂。
即使到了六七十年代,远有营山、仪陇,近有汉中、长赤、正直等地的人口迁入山里。
其实,他们就是奔米仓山而来。
米仓山无边无际,山里有无数的药材、无数的飞禽走兽,只要手脚勤快,胆大心细,就会有收获,就能吃饱穿暖活得富足滋润。
他此时此刻,一点都没有进城为了房、车打拼,把自己活得像头老牛的念头。
他很清楚自己的情况,没啥文化知识,比个小学生也强不了多少,看文识字没啥大问题,再高深的,研究起来就费劲了。就这点文化水平,还大多是村里两个玩的很好的下乡知青的功劳,至于经商,他是真没啥经验,只能看以后的际遇再说。
陈安其实也很想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但现在选择出去,未必有待在山里混得好,毕竟,山里才是他真正熟悉的地方。
或许,在山里还能活得轻松自在些。
山里人羡慕城里人的便利生活,殊不知,厌烦了城里快节奏的喧嚣,同样有不少城里人羡慕山里人慢节奏的日子。
在哪儿都是活,图啥?
不就是图活个轻松惬意吗?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归根究底,就一句话:这地儿安逸!
陈安决定就扎在这山里了,至于外出看世界,得过上些年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