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李承乾 > 第115章 父子的契约一份来自东宫的权力清单(第1页)

第115章 父子的契约一份来自东宫的权力清单(第1页)

甘露殿的“摊牌”,以一种谁也想不到的方式,达成了“和解”。李世民,这位骄傲的帝王,在经历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之后,最终选择了相信儿子那幅过于宏伟,也过于诱人的“蓝图”。但这不代表,他就会将整个帝国都拱手相让。第二日,大朝会。当李承乾以为,父皇会当众宣布支持自己的“新政”时。李世民,却对此只字未提。他只是宣布了,对西域战事的“最终处理结果”。卫国公李靖,功过相抵,官复原职,但交出兵权,回府荣养。陈国公侯君集,则因为,“戴罪立功”,被不痛不痒地,降为了“左卫大将军”,保留了爵位。而那些,弹劾太子的官员,也并未受到任何处罚。整个朝堂,依旧是一片“和谐”。仿佛,昨夜,在甘露殿,那场,几乎要,颠覆一切的“父子对决”,根本就从未发生过。李承乾,看着龙椅之上,那个眼神深邃,重新恢复了“平衡大师”本色的父皇,心中一声冷笑。他知道,父皇,这是在告诉他:“朕,可以在理念上,支持你。”“但,在权力上,你休想再越雷池一步!”“朕,依旧是这个帝国,唯一的主人。”如果,李承乾,就此罢休。那么,他昨夜所有的努力,都将化为泡影。他那些,所谓的“新世界”蓝图,也只会成为一句动听的空话。他必须用一种,让李世民无法拒绝的方式,去将那虚无缥缈的“理念支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权力。当夜,东宫。李承乾,没有再去甘露殿。他只是让马周,替他向陛下,呈送上了一份,看似“平平无奇”的……奏疏。奏疏的标题,很简单。这,是一份,极其“合乎规矩”的,充满了“技术性”的奏疏。奏疏中,李承乾用一种,极其谦卑的语气,向父皇“请教”。“父皇,您加封儿臣‘录尚书事’,总览朝政,此乃天恩浩荡。然,儿臣才疏学浅,恐有负圣恩。”“为使政令通畅,避免与三省六部长官,产生不必要之误会。儿臣斗胆恳请父皇,能以圣旨的形式,将儿臣这‘录尚书事’的权力,进行具体的,明确的划分。”紧接着,奏疏的后面,便附上了一份,长达数页的“权力清单”。这份清单,将整个大唐的朝政,都划分为了,泾渭分明的,两大块。第一块:【君权】凡涉及祭祀、外交、四品以上官员任免、十万以上大军调动、以及,最终的立法与否决之权。此等,关乎国本之大事,皆,完全,独属于,陛下您一人。太子不敢,亦不能,有半分染指。第二块:【政权】凡涉及民生(农桑水利)、经济(税赋商贸)、教育(蒙学与格物)、内政(律法修订与地方治理)、以及,四品以下官员之任免与考核。此等,繁杂之政务,恳请陛下能全权授予太子及太子麾下之“经济与改革总司”,临机专断之权!凡,在此范围之内,由“总司”签发之政令,可不必再经中书、门下两省之审核,直接下发尚书省执行!其,所产生之一切后果,无论好坏,皆由太子一人承担!好一个,李承乾!好一份,滴水不漏的“权力清单”!他这是在干什么?不是在索要权力。是在,用一种,最“合乎规矩”的方式,在与他的父皇,“划分”权力!他将那些,象征着“至高皇权”的,虚无缥缈的“名”,全都恭恭敬敬地,还给了李世民。以此,来满足父皇的“掌控欲”和“安全感”。但他却将那些真正,能改变这个国家,能影响到千千万万百姓生活的实权,牢牢地,攥在了自己的手中!他这是在,用一份奏疏,逼迫李世民,做出最终的选择!你要“名”,还是要“实”?你要一个,让你安心的,听话的“储君”?还是要,一个能真正为你开创一个“万世盛唐”的……“合作伙伴”?……甘露殿。李世民,看着这份,由李承乾,递上来的“权力清单”,再次陷入了长久的沉默。这份清单,他能拒绝吗?他不能。因为,清单上的每一条,都写得那么的“合情合理”,那么的“为君父着想”。太子主动放弃了对“军权”和“高官人事权”的染指!这已经是他能做出的,最大的“让步”和“表忠心”了。如果自己连,这些纯粹的“政务”之权都不肯下放。那昨夜,自己所说的那些,支持儿子,开创“新世界”的豪言壮语,岂不都成了一句空话?他这个天子,将彻底失信于自己的儿子,也失信于天下。但是,他能轻易地答应吗?他,也不能。因为他知道,一旦在这份奏疏上,盖上了玉玺。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那就等于,是从法理上,正式承认了“东宫”这个,独立的“第二权力中心”的合法性!从此以后,大唐将真正地,进入一个“君主”与“储君”,“二元并立”的,前所未有的,政治格局!其未来之走向,即便是他,李世民也再难完全掌控。“……辅机。”李世民,将那份奏疏,递给了身旁同样看得,心惊肉跳的长孙无忌。“……你,觉得,如何?”长孙无忌,看着那份,几乎将整个尚书省的权力,都,划归到了东宫名下的“权力清单”,只觉得一阵阵地,口干舌燥。他知道,太子这是在夺权!是在,用一种,最温和的方式,进行一场,最彻底的政治革命!他本能地,想要反对。但是,当他看到李世民那,充满了疲惫,与挣扎的眼神时。他把话又咽了回去。他知道陛下心中,其实已经有了答案。陛下只是需要一个台阶。一个能说服他自己,也能说服满朝文武的台阶。长孙无忌,躬下身,用一种,极其沉重,也极其高明的语气,缓缓说道:“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此举,虽有逾制之嫌。”“但,其‘为国分忧,为君父担责’之心,天地可鉴。”“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陛下既然,已经选择了,相信太子殿下,那不妨,便再相信得彻底一些。”“……臣,以为,可准奏。”“但是,”长孙无忌,话锋一转,“……需,加一‘期限’。”“以此新政,试行三年。”“三年之后,若国泰民安,海晏河清。那便证明,殿下之道,乃是治世之大道。届时,再行固化为祖宗之法,亦不为迟。”“若三年之后,新政有亏,致使国本动摇。那届时陛下,再收回成命,亦是名正言顺。”好一个,长孙无忌!好一个,“三年之约”!他这番话,看似是在为太子说话。实则,是为陛下,也是为他们这些“旧臣”,留下了最后的一条退路!和一个可以随时,进行“反攻”的借口!他将一场,原本可能会,持续数十年的“权力斗争”,用一个明确的“时间”,给框定了起来!李世民,看着长孙无忌,眼中露出了一丝赞许。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老成谋国”之言。这是他能找到的,最好的平衡点。“……好。”李世民,终于点了点头。“就依,辅机所言。”他拿起朱笔,在那份足以改变大唐国运的奏疏之上,重重地,批下了四个字。“准奏。以三年为期。”一份,属于君与储,父与子的无声的“政治契约”,在这一刻,正式达成。李承乾,用他的智慧,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权力。而李世民,也用他的权术,为这份权力,戴上了一道,名为“时间”的,无形的枷锁。未来三年,大唐将进入一个,最波澜壮阔,也最危险的时代。成,则开创万世未有之盛世。而,当这道圣旨,送到东宫时。李承乾,只是平静地,看着那朱笔御批的“三年为期”四个字。嘴角,勾起了一抹,谁也看不懂的,自信的微笑。“三年?”“父皇啊父皇。”“您,太小看我了。”“也,太小看,这个即将被我,彻底唤醒的时代了。”“一年足矣。”:()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