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烈的非现实感和认知上的割裂感,让人头皮发麻,却又无法移开视线。
“咳,”最终还是徐明浩率先打破了沉默。他清了清嗓子,似乎也觉得这场景过于超现实。
他拿起放在身边的一个看起来颇为正式的文件袋,递了过来,“对了,有东西给你。”
我疑惑地接过。文件袋是那种常见的邮政纸袋,上面印着XX理工大学的校徽和名称。
我的心跳,毫无预兆地漏跳了一拍。指尖有些发凉,带着不易察觉的轻颤。我小心翼翼地撕开封口,从里面抽出一份硬挺的、印着烫金大字的文件《XX理工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周晓苒同学:
经审核批准,你已被我校录取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系)2023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后面那些格式化的文字变得模糊不清。我的目光死死地盯在“周晓苒”和“录取”那几个字上。指尖用力地捏着通知书坚硬的边缘,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恍若隔世。
那些挑灯夜战的复习日子,查到初试成绩时的狂喜,复试前的紧张焦虑,等待结果的煎熬……那些属于“周晓苒”的、平凡而真实的奋斗轨迹,那些被“徐明浩”的身份和SEVENTEEN的喧嚣暂时掩盖的过往,此刻随着这份通知书,带着千钧之力,狠狠地撞回我的意识深处。
这才是……我真实的人生啊。
一股汹涌的无法抑制的酸楚猛地冲上鼻腔,视线迅速被温热的液体模糊。
滚烫的泪珠毫无征兆地滴落,砸在通知书光滑的纸面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水渍。
“我觉得让你亲自拆开,会更有意义。所以给你带来了。”徐明浩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温和。他看着我落泪,似乎也有些无措。
“谢谢……”我哽着喉咙,声音低哑得几乎听不清。眼泪却像断了线的珠子,越擦越多。
不仅仅是为了这张通知书,更是为了这份被记得的属于“周晓苒”的证明。SEVENTEEN的每一个人……为什么都这么温暖得让人想哭?
“别,别哭啊!”徐明浩显得有些慌乱,他下意识地抬手想拍拍我的肩,又觉得对着自己的脸做这个动作实在别扭,手尴尬地停在半空。
“你别用我的脸哭啊!我这辈子从小到大,哭的次数一只手都数得过来!真的!”他试图用轻松的语气化解这沉重的气氛,甚至带上了一点故意逗趣的夸张,
“这要是被粉丝拍到‘徐明浩’哭成泪人,我苦心经营多年的形象可就全完了!”
这句带着点自黑意味的玩笑,奇异地戳中了我的泪点和笑点。我一边抽噎着,一边忍不住回嘴:“那……那恭喜你!你这辈子攒下的眼泪,都被我这不到一个月……给哭完了!”
说完,自己也觉得有点好笑,情绪反而稍稍平复了一些,只是眼眶依旧通红。
徐明浩松了口气,露出一个无奈又带着点纵容的笑容。用着我的脸,这个表情看起来格外柔和无害。
“好了,录取通知书我先替你带回家,我们回到正题吧。”徐明浩正了正神色,将那份录取通知书小心地放在一边,又从随身的背包里拿出一个薄薄的文件夹。
“咱俩这个状况,确实有点……嗯,超脱现实了。这一个月,我借着‘周晓苒’的身份,没少往你们学校跑,厚着脸皮拜访了不少物理系和计算机科学院的教授,也查阅了很多相对前沿的资料。”他将文件夹推到我面前。
封面上是一行打印的标题:《关于量子神经纠缠与脑机共振技术在意识转移现象中的潜在关联性研究综述》。
我翻开,里面是打印整理好的资料摘要,夹杂着一些手写的笔记和标注,显然是徐明浩亲自整理的心血。
我快速浏览着那些充满专业术语的文字:量子叠加态、神经元微管、量子退相干、意识波函数坍缩、强磁场诱导下的脑波频率同步……
大致的意思是:研究者认为,人类大脑的神经元微管结构中,可能存在着类似量子纠缠的微观物理状态。意识,可能并非单纯的生物电信号,而是神经元内部量子信息协同震荡产生的宏观现象。当两个个体在极端特殊的环境下(可能涉及特定的强磁场、强烈的情绪冲击、特殊的生理状态等),其大脑的量子震荡频率被某种未知力量强制同步到极高精度时,就可能形成一个临时的、极不稳定的“意识纠缠对”。
通俗点解释,这就像两台原本独立运作的精密收音机,被强行粗暴地拧到了同一个极其狭窄的频段上。结果就是,意识信号发生了严重的“串台”,我的“信号”被错误地接入了他这台“收音机”,他的“信号”则跑到了我这里。
资料的最后一页,用红笔特别标注了一个关键点:这种人工或意外形成的“意识纠缠对”,其量子纠缠状态极不稳定,存在强烈的“退相干”现象。即,纠缠态会随着时间推移,在环境干扰下自发地、不可逆转地瓦解消失。
“所以……”我抬起头,看向徐明浩,“我们的互换,本质上是一种极不稳定的量子纠缠错误?它并非永久性的,而是……会随着时间推移,像沙堡一样自行崩溃消散?也就是说,可能在某一天,某个瞬间,没有任何预兆,我们就突然被‘踢’回各自的身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