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的一次川菜推广活动中,一位法国美食评论家品尝了林浩做的“宫保鸡丁”后,激动地说道:“这是我吃过最正宗的川菜,它不只是辣,还有层次,有情感,有历史。”
这句话,让林浩热泪盈眶。
他知道,川菜已经不只是他的事业,而是他的信仰。
而他,也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
回到成都后,林浩站在老店门口,看着那棵花椒树,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感慨。
“川菜的故事,还在继续。”他轻声说道,“而我,依旧在路上。”
林浩站在老店门口,看着那棵花椒树,思绪万千。夜风轻拂,树影婆娑,仿佛在诉说着川菜馆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林哥,文化厅那边又来电话了。”肖磊匆匆走来,手里拿着手机,“他们说,‘川菜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的项目已经正式获批,年底就要举行揭牌仪式,希望你能出席并发表讲话。”
林浩点了点头,眼神中透着坚定:“好,我参加。”
“另外,”肖磊顿了顿,“他们还提出,希望我们能参与一个‘川菜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培训计划,培养新一代的川菜厨师。”
林浩笑了笑:“这正是我想做的事。”
从那天起,林浩便开始着手筹备“川菜非遗技艺传承人”培训班。他亲自挑选了十位有潜力的年轻厨师,邀请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川菜大师,为他们授课。
“川菜不是靠一个人撑起来的,而是靠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林浩在开班仪式上说道,“我希望你们不只是学会做菜,更要学会做人。川菜的精神,不只是味道,还有匠心。”
培训班的课程安排得非常紧凑。每天清晨,学员们便要进入厨房,跟着老厨师学习刀工、火候、调味等基本功。下午,则是文化课程,包括川菜历史、食材知识、饮食哲学等内容。
林浩亲自授课,讲述他这些年走过的路,遇到的人,做过的菜。
“做菜,是一种修行。”他在一次课堂上说道,“你对食材的态度,决定了你做出来的味道。你对生活的理解,决定了你做出来的菜有没有灵魂。”
学员们听得如痴如醉,纷纷感慨:“原来,做菜不只是做菜,而是一种修行。”
与此同时,林浩还与高校合作,推动川菜文化走进校园。他们开设了“川菜文化研究”课程,吸引了大量学生选修。
“我们不只是在教学生做菜,更是在教他们如何理解川菜、理解中国、理解文化。”林浩在一次高校讲座中说道,“川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也承载着情感。”
随着“川菜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的推进,川菜馆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不仅吸引了更多食客,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川菜行业。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川菜馆已经走上正轨的时候,林浩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我要去云南。”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道。
众人一愣:“去云南做什么?”
“云南的川菜,和四川本地的川菜,其实有很多不同。”林浩解释道,“我想去那边考察,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川菜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融合、不断进化。”
肖磊有些担心:“林哥,那边的环境可不比成都,你一个人去,太危险了吧?”
林浩笑了笑:“我一个人?不,我是带着整个团队去。”
几天后,林浩带着厨师团队踏上了前往云南的旅程。
他们在云南的各大城市走访,品尝当地的川菜馆,也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了解当地饮食文化。
“川菜在云南,早已不是原来的川菜。”林浩在一次考察中说道,“它融合了云南的香料、食材、烹饪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云川菜’。”
他们带回了许多灵感,也带回了许多新的食材和技艺。
回到成都后,林浩立刻着手研发新的“云川菜”系列菜品,并在老店推出了一次“云川风味”主题晚宴。
晚宴当天,座无虚席。许多老顾客都慕名而来,品尝这些融合了云南风味的川菜。
“这道‘傣香干锅鱼’,用了云南的香茅草和柠檬叶,搭配川菜传统的干锅技法,味道清新又不失麻辣。”林浩亲自为客人介绍,“这道‘彝族风味回锅肉’,加入了云南的野山椒和野生菌,让回锅肉的味道更加丰富。”
客人们纷纷赞叹:“这真是川菜的新境界!”
媒体也纷纷报道,称林浩为“川菜创新的引领者”。
而林浩,依旧站在厨房里,亲自下厨,亲手做出每一道菜。
他知道,川菜的故事,还在继续。
而他,依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