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莲沼的那句话太奇怪了,指向性也太强了,几乎瞬间就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
如果这话是别人说的,他可能还有心力与他周旋,可顾莲沼太聪明了,他与顾莲沼的距离也太近了,近到他完全失了戒心,近到他甚至忽略了顾莲沼的敏锐,向他说了太多不该说的话。
如果顾莲沼觉察到了些什么,那也一定是他自己泄露出去的。因为,知道这件事,且还活着的人,只有四个:他,柳元喆,洪福,与他母妃。
除了这四个人以外,还有一个早已死去的知情人,也就是他母妃的乳娘——古嬷嬷。
古嬷嬷既是告知他内情的人,也是亲手向先皇后下毒的人,更是哀求他前去恳请柳元喆,饶翎太妃一命的人。
那时,父皇病重,已有三日滴水未进,人也昏迷不醒,御医们虽未明着说,可态度已经摆在那儿了:父皇或许熬不过几日了。
柳元喆初登皇位,朝事繁杂,只能趁入夜才能来陪伴父皇,所以,大多数时候守在父皇病榻前的,是他和母妃。
那日午间,他喝了药便去睡了,睡到一半,被人晃醒,晃他的人是泪流满面的古嬷嬷。
她在自己榻前不住地磕着头,泪水和额头的血混在一处,糊了她满脸,她哀求自己去救母妃,说柳元喆已经下了秘旨,说他要是再晚一步,翎太妃可能就要被灌下毒药,被迫给父皇“陪葬”了。
柳元洵在她的哭声与解释声里头晕目眩,只觉得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他所熟知的样子。
原来,先皇后是温柔明媚的母妃害死的;原来,宠爱他的皇兄一直在忍辱负重地蛰伏;原来,说要和他一起陪母妃老去的皇兄,背地里早已留下了杀他母妃的旨意……
只有他什么都不知道,只沉浸在失去父皇的悲痛里,差点错过挽救自己母妃的机会。
短短一瞬,他就有了决断,连鞋也来不及穿,衣裳也来不及换,就这样赤着脚,穿着寝衣,在满宫侍人惊诧的眼神中跌跌撞撞地冲向御书房。
初秋的天闷热无比,他走了两步就发了满身的汗,眼前更是阵阵发黑,可心里的那股子信念却强撑住了他,让他就这样冲进了御书房。
后来的事,他已经不想再回忆了。
因他的以命相逼,皇兄被迫让步,可他还有一个条件,便是要凌迟处死下毒的古嬷嬷。
他救得了母妃,却实在没脸,也没资格救下古嬷嬷。那是和母妃一起抱着他长大的老人,是一口口奶大翎太妃,胜似她母亲的老人,最后却整整受了一千刀,整个刑事持续了整整三日。
他恨过柳元喆,可他又什么资格恨他呢。
古嬷嬷说,母妃下毒,是为了当皇后,而她想当皇后,是为了有朝一日让她肚子里的自己做皇帝。
他不想信。
却又不得不信。
他想起他小时候,母妃总是对他说:她想做天底下最尊贵的女子,她要入主寿康宫,做后宫的主人。
他一直知道,他的母妃深爱着父皇,也深爱着权势,她的野心和她的容貌一样耀眼。
可他低估了母妃对父皇的感情,父皇死了以后,母妃就疯了。要不是柳元喆恨着母妃,更想看到她清醒着被困死在寿康宫的四方宫墙内,他甚至怀疑母妃是柳元喆逼疯的。
宫里的秘辛牵扯的人太多了,知道的人越多,死得人就越多。他之所以瞒着凌氏兄妹,是想让他们远离紫禁城里的纷扰,他之所以没有否认顾莲沼的质问,也是同样的理由。
他直至现在也无法确定顾莲沼究竟知不知道,又知道了多少,但顾莲沼的试探与发问还是让他意识到了一件事:如果继续和顾莲沼相处下去,以他敏锐的直觉,迟早会将这些事串在一起。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柳元喆一旦知道还有第五个知情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处死他。
柳元喆是皇帝。
无法为母报仇,是他登基以来最大的创痛,他或许会在柳元洵以命相逼的时候,被迫咽下杀母之仇,但他绝不允许其他人知道这件事。
这是柳元喆的禁忌,也是柳元洵的逆鳞。这件事一旦泄露,朝臣的压力和群众的议论,一定会让他毫不犹豫地处死翎太妃。
他欠顾莲沼的,已经还清了,剩下的路,也该他自己走了。
顾莲沼若是陪他去江南,一去便是数月之久,锦衣卫内部权力更迭频繁,离开数月再回来,怕是早没了他的立足之地。
既然他最想要的,是锦衣卫指挥使司的位置,那他便朝着这条路走吧。借此逼他离开,也算是全了他们最后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