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这一战开始之前,辛应乾就对狄迈献了反间之计,只是他那一计是要除掉吴宗义,而非荀廷鹤。
他当时对狄迈道:“吴宗义颇会用兵,不妨先除掉此人。下官以为,可以致信于他,先引得雍国皇帝对其生疑,再在战场上对其稍稍让利,之后走一步看一步,观望形势,再做打算。”
狄迈闻言颔首,“此计不错,我再考虑一下。”
辛应乾瞧他神色,知道他早有谋划,对自己所说并未动心,当下不敢再言,说起了别的事。
等到大胜之后,才明白狄迈果然想在了他前面,又是诱敌、又是反间,不但除了一个雍国重臣,还大败了雍军,不禁对他五体投地。
吴宗义虽然能打,却不过是爪牙而已,换下了他,雍国总还有别的将领。可是荀廷鹤不同。
荀廷鹤颇有人望,清正之名闻于朝野,洪维民又素来与他并不对付,借洪之手除掉荀廷鹤,必然引起轩然大波,搅得雍国朝中大乱,他们也好就中取利。
况且让洪维民这等人独掌大权,于他大夏有百利而无一害,他们也乐见如此。有他执掌中枢,不怕雍国败得不快。
可辛应乾有一点不明。
他去求见狄迈。狄迈这会儿刚回到营中,正要下马,因着当初腿上的确中箭,还未养好,动作不像平日那么利落,落地之后,走路一跛一跛的,放在旁人身上或许有些滑稽,可是放在他身上,倒没人敢轻视于他。
他见辛应乾求见,向他身上瞧来一眼。
辛应乾忙上前参见,不说来意,先拍马道:“下官愚钝,先前贸然献上拙计,实是贻笑大方。摄政王英睿过人,思虑渊深,实非下官所能窥见。同样是间敌之计,摄政王稍一措手,就比下官高明百倍……”
狄迈跛着腿进到大帐,在椅子中坐下,开口道:“既是出自一片忠心,岂有高下之分?”
他听得不耐,知道辛应乾是有事求见,自己打断了他,他一定心中有数,马上就会说明来意,所以说完之后,也不出言发问。
辛应乾原本以为狄迈打了那么大的一场胜仗,一定心情大好,所以特意赶来凑趣,想多说些奉承话讨他欢心,不料却见他脸上半点高兴的意思都没有,反而有几分阴云密布,心中奇怪,闻言果然不敢再说场面话,忙直言道:“下官此来,实有一事不明,斗胆想向摄政王请教。”
“下官听闻雍国朝廷已下令临阵换将,要用文邦昌把吴宗义换下来。文邦昌此人不是边将,与我大夏不曾交过手,咱们不知他的深浅,可料来有吴宗义被解了军权的前车之鉴,他是不敢不进兵的。”
他说着,又小心地道:“却不知王爷为何不稍等数日,等到文邦昌赴任之后,落入我罗网之中,再把这两军一齐杀败?”
他实在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诱敌深入,几个月的时间都等了,为什么就差最后十天半月的功夫,狄迈反而等不及?
他知道以狄迈的智谋,如此行事定有原因,可一连苦思数日,也摸不透他的心思。怕万一号不准他的脉,以后行事会出什么差误,这才壮着胆子来问。
狄迈答:“此事我另有主张。”
辛应乾一愣,顿觉愈发地高深莫测,实非自己所能揣度,忙道:“是、是。”说完便即告退。
狄迈盯着他的背影,片刻后半阖上眼,沉重地呼出一口气。
在这之前,他完全没有想过,好容易安排妥当,终于能将刘绍接回,可派出的人居然没有把他给带回来。
刘绍是怕在雍国留下了个叛国的恶名,连累家人吗?那为何不与他在阵前相见?
只要他配合,自己完全可以在阵前把他俘虏,可他甚至躲在大同,连面都不愿让他见上一面。
他当真变心了吗?绝不可能。
莫非他要做大雍的忠臣?
是了,他本就是雍人。可先前不是早已说好,打起仗来,他两不相帮,难道他如今反悔了吗?
到底是因为什么?
狄迈两手捏着椅子扶手,不自觉地咬牙,这些念头终日在脑子里盘桓不去,让他心里针扎一般,又像是有鼓在他身体中敲。
这几年里,无论他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声音在催促着他,他厉兵秣马,步步紧逼,他自己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为着雍国的大好江山,还是为着刘绍,又或许兼而有之,说不清楚。
他咬牙咬到极处,忽地松下了劲儿,站起身来,心中想:总有一天,他会当面问刘绍的,他们一定能再见到。
只是刘绍到底得了什么病?重不重?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消息传来?还有,他当真要去自投罗网么?那刘崇岂能饶他!他怎么这么傻?
他呆立一阵,不再想了,一掀帐,大步而出。
那时候他不知道,天下事往往不尽如人意,有些东西,他越是伸手去够,反而推得越远,可惜这道理他要到后来才终于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