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整个山村陆续出现了十几处新生的“根种”幼苗,位置毫无规律,却都长在人们常驻足、常交谈、常哭泣或常欢笑的地方。
赵铮得知后,立刻带团队重返山村。检测发现,这些幼苗的基因序列与母树完全一致,但能量频率略有不同,更像是“本地化适应”的产物。
“它在扩散。”林薇激动地说,“不是靠种子,而是靠情感共鸣点自主萌发!”
小满看着屋后那株静静呼吸的小苗,忽然笑了:“它找到了新的耳朵。”
从此,山村多了一项不成文的传统:每当有人心中有话无法诉说,就会走到一株“根种”幼苗前,轻声呢喃。
有人倾诉思念,有人忏悔过错,有人许下愿望。
而第二天,常会有邻居送来一碗热汤、一件修补好的衣服,或是一句恰到好处的安慰。
没人知道是谁做的,但大家都心照不宣。
春天渐渐走向尾声,山野由嫩绿转为深翠。
“萤火节”如期举行,孩子们穿着自制的发光服饰,在夜色中舞动,宛如流动的星河。
阿禾第一次主动登台,朗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
“妈妈,你走后,雨还在下。
但现在我知道,那是天空在替你说话。
我不会再躲进柜子里了,
因为我也是光,可以照亮别人。”
全场寂静,继而掌声如雷。
小满站在台下,泪流满面。
她想起那个缩在教室角落、不敢抬头的小女孩,如今竟能站在众人面前,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奇迹??不是树会发光,而是人心能亮。
节日过后,生活回归日常。
小满依旧每天采药、做饭、教书。
陈浩继续修房、种地、逗狗。
苏晴带着孩子们编舞、画画、讲故事。
但他们都知道,平凡之中,已有不凡扎根。
某日黄昏,小满在厨房切菜,余晖透过窗棂洒在案板上。她忽然停下刀,望着自己映在菜汤表面的倒影。
水波微漾,倒影模糊,却又仿佛多了些什么??
她看见自己身后站着许多人:周临川、阿禾的母亲、苏娜、冰岛的渔夫、肯尼亚的女孩……他们静静站着,不说话,只是微笑。
她没有惊慌,反而轻轻说:“谢谢你们,来到我的生命里。”
汤面恢复平静,倒影如常。
但她心里清楚,那份连接从未断开。
夜深人静时,她常会走到“根种”母树下,坐一会儿,说说话。
有时是琐碎家常:“今天阿禾考了第一。”
有时是内心困惑:“我有时也会害怕,怕自己不够好。”
有时只是静静地坐着,听风穿过叶隙的声音。
而每一次,她都能感觉到一种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