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接过木板,仔细辨认焦痕下的字迹。虽残缺不全,但仍可辨识出几行小楷:
>“……岁入白银七万两,实缴内库三千……余皆入魏阉私囊……”
>“……景山钟楼改建工程,原设计图藏于钦天监副手李氏棺中……”
她呼吸一滞。
魏阉??魏忠贤。而钦天监副手李氏,正是《净史盟秘录》中记载的“七灯守护者”之一,传说他在临终前将自己的尸身作为最后一份档案的藏匿之所。
她蹲下身,看着男孩清澈的眼睛:“你叫什么名字?”
“李星。”他说,“星星的星。”
她笑了,眼角有泪滑落。“很好听的名字。”
当晚,她召集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地点不在任何城市,而在山西一处废弃的明代烽燧遗址。这里曾是“影史工程”最早布控的监听点之一,如今却成了反向监控的据点??他们用自己的技术,在敌人的旧巢中建起了新的灯塔。
投影仪亮起,展示的是全国四十七处共振节点的最新数据流。令人震惊的是,过去二十四小时内,又有三处新地点加入共振网络:青海塔尔寺铜钟、福建泉州清净寺石碑、内蒙古成吉思汗陵祭坛鼓架。这些地点原本并无钟鼓乐器,却在昨夜同时传出低频嗡鸣,持续时间均为十七秒,恰好对应《九霄清梵》的核心旋律。
“这不是传播。”林知遥指着屏幕说,“这是**觉醒**。就像神经元突触被某种共同记忆激活,整个文明的潜意识正在苏醒。”
周砚秋点头:“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在对抗遗忘,其实我们在唤醒一个更大的存在??一个由千万亡魂、百代执念、无数不肯闭嘴的普通人共同构筑的‘集体史灵’。”
“所以,《永劫录》根本不是一本书。”另一位成员喃喃道,“它是钥匙,用来打开这个存在的门。”
她没有否认。
次日凌晨,她独自登上长城某段残垣。此处地处偏僻,荒草丛生,唯有一块不起眼的石碑立于崖边,上书“镇魂”二字,落款模糊不清。她取出从敦煌带回的壁画拓片,将其贴于石碑表面。瞬间,拓片上的七位持灯人图像发出淡淡蓝光,与石碑产生共鸣。
地面微颤,一道暗格缓缓开启,露出半卷潮湿的竹简。
她小心翼翼取出,展开一看,竟是用朱砂写就的一段盟誓:
>“吾等七人,结义于万历四十一年寒食节,誓以身为烛,以血为油,护此真史不灭。若一人死,则继之以子;若一族亡,则传之于民。纵天地崩裂,钟鼓绝响,此心不死,此灯不熄。”
>
>署名依次为:赵怀安、沈念、李星衍(疑为男孩李星先祖)、阿?娜、郑铮先祖、林知远先祖、未知姓氏“K”。
最后一名署名人身份不明,但其印章图案竟与新疆若羌地宫入口凹槽完全一致。
她猛然意识到:这场跨越四百年的修史行动,并非偶然,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接力。每一代人都只被告知一部分真相,唯有当所有碎片汇聚,才能看清全貌??而此刻,时机已至。
她立即下令:“联系若羌地宫留守小组,准备第三次开启仪式。通知李星及其家人前来北京,我要亲自见他。”
三天后,北京郊外一座秘密基地内,七盏琉璃灯围成圆圈,中央摆放着从各地收集来的信物:断弦琵琶、烧焦木板、青铜钟片、拓片、竹简、守灯人徽章,以及李星带来的那块祖传腰牌。
周砚秋站起身,环视众人:“今天,我们要做的不是挖掘历史,而是完成一次交接??把属于过去的火种,正式交到未来手中。”
她举起手中的空白册子,将其置于七灯中央。
刹那间,灯光交相辉映,光线在空中交织成网,竟浮现出一幅立体影像:一座巨大的地下图书馆,层层叠叠的书架延伸至视线尽头,每一本书脊上都刻着年份与事件名称。而在最深处的大厅中央,矗立着一座石台,台上放着两本书??一本是她曾在若羌见到的《永劫录》,另一本则是全新的,封面空白,似乎等待书写。
影像持续七秒,随即消散。
所有人都沉默了。
良久,林知遥才开口:“这意味着……真正的修史,现在才开始?”
“不。”周砚秋轻声说,“这意味着,**我们终于获得了资格**。”
当晚,她写下第二行字:
>“昔有七人焚身护史,今有万民点灯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