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择日走红起点中文网 > 停滞的喜剧(第1页)

停滞的喜剧(第1页)

“……”陆严河一时都不知道说什么了。

李治百问:“但是,你确定真的要围绕我来打造这样一个电影系列吗?”

陆严河点头,“这个剧本我早就在写了,我之前一直没有拿出来,只不过是在犹豫,到底要把这。。。

夜色如墨,铺满黄土高原的褶皱。马家沟小学的灯火在群山环抱中显得格外微弱,像一颗不肯熄灭的星火。陈屿坐在“会飞的声音屋”门口的木阶上,手里捧着一杯热茶,目光落在远处山坡上那条蜿蜒的小路??那是孩子们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也是连接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

铁柱还没走。他坐在录音亭内,戴着耳机,一遍遍回放自己刚刚剪辑好的音频片段。父亲生前最后一次通话只有短短三十秒,声音沙哑而疲惫:“铁柱啊,天冷了记得加衣,爸今年可能回不去了。”如今这段话被他小心翼翼地嵌入自己的独白结尾,仿佛完成了一场迟来的对话。

“你听。”他忽然推开门,把耳机递给陈屿,“我把他的话接在我最后一句后面……你说,他会不会觉得我在骗他?说我会考上重点中学、带他去看天安门?”

陈屿戴上耳机,静默地听完。风声、电流杂音、少年哽咽却坚定的语调,最后是那个熟悉又遥远的声音:“……记得加衣。”一瞬间,他的眼眶热了。

“这不是骗。”他轻声说,“这是你在替他活着。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你们之间还在继续的故事。”

铁柱低头搓着手,指节粗大,掌心有茧,不像个十二岁的孩子。良久,他点了点头:“我想把它刻成光盘,放进我爸坟前的石缝里。我不烧纸钱了,我要让他‘听见’我。”

陈屿没说话,只是从包里取出一张空白CD,在标签上写下一行字:《致父亲的一封信》??王铁柱,2025年秋。

第二天清晨,阳光刚爬上屋顶,一辆绿色邮政车颠簸着驶进校园。司机是个中年妇女,穿着制服,脸上带着风尘仆仆的笑容:“陈老师?这是北京寄来的包裹,签收一下。”

箱子里是一摞精装样书,封面是手绘风格的黄土坡与一群奔跑的孩子,标题赫然写着《马家沟日记:会飞的声音》。翻开第一页,便是花儿清唱《虫儿飞》的二维码,扫码即可听到她跑调却真挚的歌声。书中收录了十三段精选录音文字稿,每一篇都配有孩子的素描肖像和一段教师评语。出版社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声音明信片”插页,读者可以撕下寄出,背面印着一句话:“你说的话,有人正在听。”

“我们要开个发布会吗?”马校长拿着书翻来覆去地看,眼里闪着光,“让县里领导也来看看?”

“不用。”陈屿摇头,“这本书的意义不在颁奖台,而在快递盒、床头灯下、工地帐篷里??只要有一个在外打工的父母因为这本书按下录音键,就够了。”

当天下午,第一批图书通过邮政系统发往全国各地的务工子弟学校。同时,“回声社”官微发布了一条短视频:花儿站在“声音屋”前,举着她的那本《马家沟日记》,笑着说:“妈妈说她要把我的故事念给工友听,她们都说想建一个一样的小房子。”

消息传开后,反响远超预期。三天内,#马家沟日记#登上热搜,阅读量破亿。无数网友留言:

>“我也是留守儿童,第一次觉得说出来不丢人。”

>“我们小区物业办公室能不能装一个‘声音角’?老人太多孤单了。”

>“求公开录音模板!我想给我抑郁症的女儿录一段话。”

更令人意外的是,某知名综艺节目《听见中国》主动联系“回声社”,提出想以“马家沟日记”为原型拍摄一期特别节目,并邀请陈屿和两名学生前往北京录制。

秋灵转发邮件时备注了一句:“他们想加灯光、加煽情BGM、加明星助阵。你怎么看?”

陈屿回得干脆:“可以录,但有两个条件:一、不许让孩子对着镜头哭;二、必须让他们自己写台词。”

对方制片人苦笑:“这可是收视率导向的时代,您知道没有泪点很难上热搜吗?”

“那就别上了。”陈屿关掉手机,转身走进教室。

但他没想到,真正掀起波澜的,是一段未曾公开的录音。

那晚,晓晓在整理后台数据时发现一条异常上传记录:IP属地甘肃陇南,文件名《我不想活了》,时长十七分钟。系统自动标记为高危内容,触发紧急响应机制。她立刻调取音频,心跳骤停??是铁柱的声音。

>“我已经坚持很久了。每天跑步、背书、帮奶奶熬药……可有时候我真的好累。

>昨晚我又梦到我爸躺在血泊里,他喊我名字,我跑不过去。醒来枕头全是汗。

>我不敢跟任何人说,怕被人当成软弱。老师说要坚强,同学说我像大人,可我才多大?

>我也想躲在被窝里哭啊……

>今天发语文卷子,我又考第一。全班鼓掌,我觉得自己像个骗子。

>因为我心里明明空得像被掏过一样。

>如果有一天我不见了,请不要怪我没努力。我只是……撑不动了。”

晓晓立刻拨通陈屿电话,声音发抖:“铁柱有自杀倾向!我们必须干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