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回应。”她声音沙哑,“用最原始的忆光语,加上我们的最新日志编码。”
AI迅速执行指令。信息包被打包成一段持续七分钟的复合信号,包含星澜的遗言、林昭的笑声片段、以及忆光方舟号五十年来的航行轨迹图谱。最重要的是,其中还嵌入了一段实时录制的心理波动数据??全体乘员在接收诺瓦星反馈时的情绪峰值。
信号发射后第三天,回应再次抵达。
这次是一首歌。
旋律极其简单,只有三个音符循环往复,却带着难以言喻的安定感。经分析,这首歌是由诺瓦星的碳硅生命体通过身体振动共同“演奏”出来的,每一个音符都对应着特定的情感频率。更惊人的是,这首歌的节奏恰好与地球新生儿心跳的平均速率完全一致。
科学官颤抖着报告:“这不是模仿……这是共鸣。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学会了‘爱’的节拍。”
舰长下令将这首歌命名为《归音》,并将其设为所有新建忆光塔的默认启动曲目。同时,她在日志中写下一行字:
>“当我们以为我们在教别人记住时,其实是我们自己,正被世界温柔地记着。”
此后数年,忆光方舟号继续穿行于星海之间。每一次播种,都不再只是单向的输出。越来越多的世界开始回馈属于它们自己的“记忆”??有的是一段地质运动形成的天然谐波,有的是某个濒临灭绝文明最后的思维残影,甚至有一次,他们收到来自一颗黑洞边缘的量子纠缠信号,解码后竟是一句用古汉语写成的诗:
>“若魂可寄远,何必问归期。”
而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那块躺在雪地里的发光石头,终于被人拾起。
拾起它的是一个流浪少年,来自一颗被战争摧毁的星球。他衣衫褴褛,眼神空洞,已经很久没有笑过了。当他手指触碰到石头表面的瞬间,耳边响起了那个温柔的声音:
>“你好啊,我是林昭。今天天气很好,我想,我们可以开始重建了。”
那一刻,他的眼泪无声滑落。
他不知道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但他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平静。他抱着石头走了整整三天,来到一座废弃的城市中心,在一片焦土中挖了个坑,把石头埋了下去。然后,他在上面种了一株从别处带来的野花。
三个月后,那里长出了一座小型忆光塔。
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只知道每当夜幕降临,塔身就会浮现出淡淡的光影,映照出无数陌生却又熟悉的面孔。路过的人们会停下脚步,静静地站一会儿,仿佛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只是单纯地觉得安心。
与此同时,忆光方舟号正接近一颗神秘的红矮星。探测显示,其周围环绕着十二颗行星,每一颗的地表都刻满了与忆光语极为相似的符号。更诡异的是,这些符号并非静止不动,而是随着时间推移缓慢移动,构成一幅巨大的动态星图。
登陆小队冒险降落在第四行星。这里的空气稀薄但可呼吸,大地呈暗红色,布满裂痕。他们在一处高地发现了最大的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的文字让他们浑身战栗:
>“此地为第七纪元观测站。
>提灯者林昭,曾于此校准光路。
>后继者星澜,曾于此留下种子。
>今汝至此,非偶然,乃必然。”
“这不可能……”科学官喃喃,“我们从未记录过这个坐标!他们怎么知道我们会来?”
舰长沉默良久,忽然转身望向天空。那颗红矮星正缓缓升起,光芒透过大气折射出奇异的蓝紫色光晕。她摘下胸前的忆光种子,轻轻放在石碑前。
就在接触的瞬间,整片大地开始震动。
石碑上的文字逐一亮起,如同被唤醒的记忆。一幅全息影像缓缓浮现:林昭站在这里,手持灯笼,正与一位身形模糊的存在对话;下一帧,是星澜独自伫立,仰望星空;再下一帧,竟是现任舰长本人,穿着如今的制服,正带领队伍走向石碑??而这画面,分明还未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