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盈挟持着张敖,命令赵国兵卒围了贯高等人的府邸,把张敖的门客全部抓起来时,天色才擦亮。
贯高等人大骂刘盈,说汉王侮辱张敖,连韩信这等黄口小儿都敢写信辱骂韩王孙信,逼反了韩王孙信,下一步一定会轮到张敖。
他们只忠于张敖,所以要反了刘邦,反了大汉。
可惜赵王昏庸,昏庸啊!张敖,你对不起我们这等忠心义胆之士!
张敖神色动摇。
刘盈不屑:“嗯,对对对,阿父那个皇帝要对你们的赵王恭恭敬敬,不然你们就要在匈奴南下中原,肆虐黎民之士和匈奴里应外合,替不想反的赵王反了根本打不赢的大汉皇帝,背上私通匈奴的千古骂名。”
“唉,现在你们不知道你们为何打不赢大汉,不知道为何逼反主父算不上忠诚,更不知道为何私通匈奴是千古骂名。”
“真是寂寞。”
刘盈淡淡道。
他没有让贯高等人再说出多么义正词严的忠心义胆之话。
他没有听张敖的哭求。
他甚至没有将此事告知父亲刘邦。
汉高祖刘邦因为贯高等张敖的门客的忠心义胆,明知他们谋逆,还放过了他们所有人。除了严刑拷打的贯高没有撑过去死了,张敖的门客甚至还被刘邦重用,当了高官。
千金买马骨,不过如此了吧。
这是汉高祖的魅力,但不是刘盈的性格。
“私通匈奴,都杀了。”
刘邦带着大军兵临赵国,竟是刘盈开城门迎接他。
“嘁,阿父想和我抢战功?怎么可能抢得到!”刘盈骑在高头大马上,倨傲地抬起下巴。
刘邦东张西望:“灰兔呢?”
刘盈道:“刘肥帮我喂着,过得可好了,别担心。”
刘邦嘴角扯了扯,无言地和刘盈对视半晌。
“盈儿,进城吧。”
“嗯。”
作者有话说:
二更合一,其中一更是昨天的。请假欠账还差一更。今天还有更新。
碎碎念:
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财物诸不法事,多连引豨。
豨恐,阴令客通使王黄、曼丘臣所。——《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这个“韩信”是韩王信。
太史公评价陈豨,“陈豨,梁人,其少时数称慕魏公子;及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周昌疑之,疵瑕颇起,惧祸及身,邪人进说,遂陷无道。於戏悲夫!夫计之生孰成败於人也深矣!”
他认为陈豨谋反的理由是“名声过实”“周昌疑之”。可见他看到了陈豨向匈奴走私,也不认为是重罪。
这不是太史公偏袒,而是时代的局限性。哪怕到了汉武帝的时候,除了一些视野长远者,也没把向匈奴走私当回事。
但做此事的人知道此事有多重大,明君和良臣知道此事有多重大。
吕后二年的《二年律令》中,有较为完整的汉初边关律令,即《津关令》,上面详细记载了向匈奴私通马匹、武器、食盐、金属等违禁物资的严重后果。
看太史公的评价和后世价值观的冲突,也是很有意思的事。观太史公评价,就能得知当时西汉主流的“旧豪强士人”的思想倾向。
其实太史公吹捧李广,或许不仅仅是因为李广是他的好友,而是李广的言行就是附和当时西汉旧士人的追捧,所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个思想,就差不多是春秋战国时的士人思想。那时还没有太深的民族、国家、百姓的概念。
陈豨明明是因走私而背叛刘邦,却被汉初一些士人同情,也理所当然了。
李世民打突厥,对汉朝打匈奴感同身受,倒是骂了句陈豨该死,把陈豨和赵高并列,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