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和谐世界理论下外交战略目标的深刻内涵
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国如何坚持自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按照和谐世界的理论,我国外交战略所要达到的目标应表现在保护并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制度的多样性、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第一,文化多样性。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谐世界理论下文化的多样性是由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形式等组成的多重内容。每个民族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和文化,并由此造成了这个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世界保持稳定与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进程,文化的相互影响越来越突出,并在相互交流融合中产生着新的文化形式。但是,交流和融合是以重视和保持各国文化、意识形态独特性为前提的。如果想把自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强加给别国和别的民族,乃至强加给世界,就或者是不可能的或者是反动的,将使人类文明走向毁灭。我国外交战略以文化多样性为目标,就是要尊重各国基于本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尊重各国基于本国国情和发展需要所确定的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尊重各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富有民族特色和鲜明活力的民族文化形式。
第二,制度多样性。社会制度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制度基础,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社会制度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各国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差别,决定了不同的国家所采用的社会制度是不同的。判断一种社会制度的优劣,主要是看这种制度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否有利于给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但是,在我们现存的国际社会,有的国家总是从本国需求出发,用本国社会制度的标准衡量和判断他国的社会制度,并采取各种手段颠覆别国的社会制度。这成为当今时代国际社会矛盾、冲突、动**的重要根源。各国的差异性决定了社会制度多样性是不可改变的客观实在。正是制度的多样性给各国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并在别国社会制度中获得借鉴,并成为国际社会和平稳定的重要基础。所以,我国外交战略始终把尊重别国社会制度作为重要内容,同时把维护我国社会制度的权威性与不可侵犯性作为对外关系的基本目标,倡导并推动多样制度的健康发展。
第三,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多样性。各国的历史传统、发展水平、现实状况不同,因此,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权利,是各国家、各民族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也是各种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重要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在自身发展中越来越感受到多种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及其各自的优势。西方发达国家以往强调基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是最好的模式,应当在全世界加以推广。但是,发展中国家健康发展的实践证明,基于东方文化传统、具有发展中国家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样值得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被国际社会高度赞扬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2004年,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雷默曾发表一篇引起极大反响的研究报告《北京共识》,文中坦言:“尽管他国不能重复中国的发展模式,但中国模式中一些内容却是值得研究的。”英国《经济学家》载文指出:“世界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身上找到了强有力的新引擎。”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素帕猜认为:“中国强有力的经济成就应当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灵感源泉。”中共十七大期间,俄新社政治观察家科瑟列夫写道:“外部世界非常重视中国的党代会,关注它不仅是为了给这个成长的巨人把脉,也是为了学习一些有益的东西。”塞内加尔国务部长兼外交部部长加迪奥说:“30年前,中国和非洲许多国家在经济上几乎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经过数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强国之一。中国过去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今后如何变革和发展,也将为非洲国家提供可循的新模式。”因此,尊重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多样性成为和谐世界的重要目标。正如胡锦涛反复指出的那样:“各国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取长补短、交流借鉴,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20]“我们充分尊重其他国家选择的发展道路,绝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也绝不允许任何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中国人民。”[2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文集》,第5卷,343~3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外交理论学习纲要》,5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中),99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胡锦涛:《在白宫欢迎仪式上的致辞》,载《人民日报》,2006-04-21。
[7]《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选选编》(中),9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胡锦涛:《加强友好合作,共创美好未来》,载《人民日报》,2005-11-18。
[9]《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中),9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郭震远主编:《建设和谐世界理论与实践》,31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2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15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3]胡锦涛:《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5-09-06。
[14]温家宝:《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8-09-26。
[15]《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14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6]胡锦涛:《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5-09-16。
[17]“普世价值”是一个争议极大的概念。这里所说“普世价值”是指某些西方国家倡导的用西方的文化生活和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替代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多元文化,以建立西方文化统治下的和谐世界。
[1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9]胡锦涛:《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载《人民日报》,2006-04-24。
[20]胡锦涛:《加强友好合作,共创美好未来》,载《人民日报》,2005-11-18。
[21]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见《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539~5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