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和谐世界理念的重大意义 > 第一 人类追求世界和谐的理想信念与实践活动(第2页)

第一 人类追求世界和谐的理想信念与实践活动(第2页)

农民战争中有关构建和谐的实践,与和谐世界理论、理想相比,有两点局限:一是这些实践主要是构建社会和谐,尚未深入到国与国和谐关系的构建。二是对和谐的理解比较肤浅,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限定在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小生产社会。然而,瑕不掩瑜。农民战争的实践打破了构建社会和谐的思想局限,拓展为一种实际运动,为后人在理论上的升华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具体模式。

3。国际关系实践中反对战争混乱、构建和平稳定的理论和实践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总是伴随着战与非战的交替存在。构建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始终是各国没有放弃的重要追求,并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同。

基于中国“天下主义”理念的郑和下西洋,以及中国古代频繁的对外交往中,充满了立和谐之意、创和谐之路、联和谐之邦的实践活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与西方发现新大陆的远航具有截然不同的目的。明永乐皇帝给郑和的指示是:“宣德化而柔远人。”其意在于:一是将中国文明远播海外;二是睦邻友好,不穷兵、不疲民,示之以恩,驭之以威。因此,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对郑和下西洋给予了很高的赞美:“15世纪后期在葡萄牙航海设计家的发明之前,这些中国船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所到之地的统治者都对之肃然起敬。如果坚持下去的话,中国人的力量能够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文明世界的‘中央之国’。他们本应在葡萄牙人之前就占有霍尔木兹海峡,并绕过好望角;他们本应在西班牙人之前就发现并征服美洲的。”[26]

进入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发展中进一步形成了日益规范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关系秩序,向构建和谐世界迈出了重要的步伐。17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8世纪拿破仑战争后通过维也纳会议建立的维也纳体系,都进行了构建国际机制的积极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计划”为代表,通过建立国际组织、构建国际机制维护世界稳定,进而搭建世界和谐的平台,就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们接受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痛苦的教训,建立了联合国,形成了以《联合国宪章》及其他国际法文件为依据的国际关系秩序。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通过和平手段而非战争或武力威胁的手段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成为普遍的共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从不同的角度为建设世界的和谐与稳定,提出了大量积极的思想。建构主义[27]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并获得了广泛的影响。

[1]杨芳:《精神家园的回归》,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3)。

[2]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15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吴振坤等主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难题研究》,2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4]《老子·四十二章》。

[5]《春秋繁露·卷第十二·基义第五十三》。

[6]《论语·季氏》。

[7]《论语集注·季氏》。

[8]《论语·季氏》。

[9]房广顺:《当代世界人权问题分析》,86页,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10]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8~18页,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8~18页,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傅立叶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所提供的材料,认为整个宇宙运动可以分为社会运动、动物运动、有机运动和物质运动。“引力规律”是这四种运动的共同规律,“情欲引力规律”是社会运动的特殊规律。他认为情欲引力是一种来自人类本性的永恒的东西,人们一旦认识了情欲引力规律,也就找到了通向幸福社会的道路。参见《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册),76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4。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721~7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7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孙中山思想的现代价值——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载《光明日报》,2006-11-13。

[16]胡锦涛:《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6-11-13。

[17]加尔文教(ists)是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以加尔文神学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团体的总称。由于加尔文改革了天主教的传统教义,故又称“ReformedChurches”,汉译又称为归正宗,该宗实行长老制,由信徒推选长老与牧师共同管理教会,所以亦称长老宗。

[18]新教也称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会和基督徒形成的一系列新宗派的统称,简称新教,或译为更正教、反对教,也经常被直接称为基督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为广义上的基督宗教的三大派别之一。

[19]《费尔巴哈哲学选集》上册,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4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7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三国志·魏志》,卷八,《张鲁传》。

[23]《皇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十三。

[24]李心传:《建年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九。

[2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5-06-27。

[26]转引自樊树志:《走向海洋——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载《解放日报》,2005-07-01。

[27]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活跃着一种称为“建构主义”的新型研究取向。建构主义批评新现实主义的理性原则,主张应用社会学视角看待世界政治,注重国际关系中所存在的社会规范结构而不是经济物质结构,强调机构、规则和认同在国家行为及利益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指出行为体与体系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依赖关系。参见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220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