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湖南地理是人教版还是湘教版 > 第二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第2页)

第二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第2页)

续表

近年,长株潭城市群在6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抓好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抓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

长株潭“绿心”规划

长株潭三市市区之间的绿心地带,位于三市结合部,土地面积522。87多平方千米,包括石燕湖森林公园、昭山森林公园、五云峰森林公园、红旗水库自然保护区、法华山森林公园、马家河白鹭保护区、金霞山森林公园等,具有改善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休闲观光旅游等多种功能。绿心地带涉及长沙的暮云、跳马、大托和坪塘,株洲的云田、龙头铺和仙庾,湘潭的易家湾、昭山和九华。这里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区位优越,路网四通八达。昭山为湖南风景名胜区,“山市晴岚”系“潇湘八景”之一。三市结合部农田、水面、森林、丘陵较多,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生态,营造城市群的绿心,开发强度不宜过大。

该区域拟充分利用丘陵与盆地交错,田园与湖泊青山交织的良好生态环境,切实保护生态基底,充分发挥屏障功能,侧重发展一部分环境友好型产业,创新城乡建设的发展模式。结合部的开发,应综合三市现有的优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重点发展高层次第三产业和文化产业,如会展、动漫、印刷、博览、休闲、旅游、餐饮等。项目准入门槛要高,严禁上马污染型企业。结合部的规划建设,应引导长株潭城区相向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但并不主张三市建成区的对接融合,而务必保留有足够的生态绿地,并把绿心地区建设成城市群的重要功能区与三市联结纽带。在此除生态建设、景观保护、土地整理和必要的公益设施建设外,不得进行其他项目建设,不得进行开山、爆破等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

三、重要对策措施

作为湖南省发展的核心区域,结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长株潭需要从以几个下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构建特大型城市群,打造中部崛起的增长极。目前长株潭城区规模偏小,综合实力也不够强。湖南现有近7200万人口,城市化率偏低,大城市也不多,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长株潭的整体规模宜大一些。到2020年,除中心城区进一步做大做强之外,将长沙县、望城区、株洲县、湘潭县作为新城区拓展的范围。长株潭中心城区外围的8个城镇,即湘阴、汨罗、浏阳、醴陵、湘乡、韶山、益阳赫山、宁乡,可作为长株潭的卫星城镇。

二是以湘江为生态轴,建设高品质的宜居城市群。湘江是长株潭的母亲河,洲岛绵延,胜迹众多,三市依江而建,滨江发展,融自然景观与湖湘文化于一体。长株潭区域是开发程度较高的城市—乡村复合型生态系统,其空间布局的困难在于,株洲、湘潭为重污染的工业城市,但却位于长沙的湘江上游和夏季盛行风向的上风向。长沙的环境生态要求又明显地高于株洲、湘潭两市。因此,长株潭必须作为一个城市区域来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共同保护,综合治理。现阶段可在湘江设置多道环境监测断面,规定严格的环境控制指标,要求各工业区域从严控制和抓紧治理,并落实责任制。重点治理区域包括株洲霞湾和湘潭竹埠港。可把湘江作为联结三市的生态纽带,建设高品质的湘江风光带和湘江产业带。株洲滨江地带,湘潭易家湾和昭山,长沙岳麓山、橘子洲、三叉矶、月亮岛、铜官以及浏阳河、捞刀河等,可共同开发为山水景致秀美且文化内涵丰富的滨江风光带。在三市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城市历史,刻意营造文化氛围。三市之间、新城与老城之间、城市与周围的环境景观之间,要注重协调呼应,充分展现名江、名洲、名山、名城、名人的特色(图8-6)。

图8-6长沙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三是加速三市一体化建设,打造高效率城市群。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绝不是现有基础的低水平组合,而必须是高水平的整合和大规模的提升。长株潭必须统一规划,统筹建设,扬长避短,各有侧重,努力发挥三市各自的比较优势,三市融合的过程又是城市群改造提升的过程。长株潭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城市群的综合开发效益要大于三市各自开发的效益之和并形成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复合区域。在“省统筹、市自主、市场化”的总体框架下,三市应共同建设交通网络、物流网络、电力系统、信息系统、环保系统、城市预警应急系统。对三市现有的开发区和工业小区进行优化整合,突出比较优势,形成规模效益,新建的和迁移改造的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注重形成高效益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长株潭的发展,绝不能各自为政、以邻为壑,而要融会贯通、充分整合,把三市各自的优势转变整合为三市整体的优势,进而增强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群的总体发展品位。三市产业设置务必保持较大差异,强调各有侧重,倡导优势互补。

四是推行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进而辐射带动湖南省加速发展。长株潭城市群要与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5市联动发展,共同形成现代化和高效益的城市网络体系。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组团式发展,不仅是景观变化和产业集聚的过程,更是一个现代城市文明向周围城镇和广大乡村扩散渗透的过程,既强调“有形的城市化”,更注重“无形的城市化”,不仅重视物化建设,更加倡导居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长株潭三市之间,长株潭与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5市之间,可建立高效率的轨道交通网络。现阶段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重点包括:高速公路干线;环长株潭城市群城际轨道;长沙市地铁以及过江交通;湘江和洞庭湖航运;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城陵矶—松杨湖深水港;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扩建和航空城建设;长株潭和一部分中心城市现代物流;高速通信系统;金融服务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外包基地等。再有就是构建有机融合的城市群产业体系。

五是加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创建综合配套试验区。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株潭的主要任务包括:探索实现由以传统制造业为重点向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升级的新路子;探索实现由粗放型扩张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新路子;探索实现由单体城市化转化为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分工,形成功能分区,经济一体化的城市群新路子;探索实现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实现由注重经济增长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长株潭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城市规划修编,要与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定时期内,长株潭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城市发展空间都是有限的,需要酌情合理安排,确保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在三市进行全面的户籍制度改革,可考虑三市统一户口,并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差别,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长株潭区域应作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域,工作重点包括户籍制度改革、人口合理流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卫生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农村土地整理、撤村并村建镇等。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向广大农村有效延伸,在中心城区狠抓“退二进三”,在卫星城镇发展特色产业。

六是建设高水平的宜居城市。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的要求,与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要求是完全契合的,结合“两型”试验区建设,长株潭应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集聚效益显著、互补功能突出、生态绿心共享、产业和市场一体化的高水平的宜居城市群。长株潭宜居城市群建设重点包括:(1)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城市建设应尽量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和山水风光,构建和谐怡人的城市景观。(2)文化古城的建设务必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历史街区的改造则要整旧如旧,尽量保持原有的风貌。(3)城市具备广泛的包容性、良好的人文关怀和普遍的市民参与度;拥有深厚而富有个性的城市文化并且充满生机活力。(4)为城市居民提供尽可能多的生活、工作和出行方便,为农民工提供周到服务,为农民进城提供各种方便。(5)综合整治“城市病”,诸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居住质量低下等。(6)制订高水平的发展规划,注重城市空间生态、城市过程生态、城市功能生态、城市工程生态和城市管理生态,强调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7)以生态型宜居城市建设为重点,设置城市拓展区规划控制黄线、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控制红线、生态绿地规划控制绿线、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黑线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控制紫线,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行严格的规划控制。

七是加大长株潭开发力度,创造条件加速崛起。眼下湖南省财力有限,自主研发能力明显不足,抓住机遇顺势崛起,单凭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现有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效率也必须大幅度予以提升。借助于对外开放引资引智,借助于对外开放提升素质,借助于对外开放增加活力,借助于对外开放实现跨越,对长株潭的“两型社会”建设,对城市群的快速健康发展,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抓住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契机,在确保必要的准入门槛的前提下,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企业和现代服务产业,一方面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谋求更好的经济收益。在长株潭开辟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将转移入湘的企业酌情予以合理安排,推行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注重集聚效益,强调功能互补,搞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打造高效益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借助于城市群的创新建设,增强创新源并完善创新链,加强创新交流合作,改革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在三市之间,在环长株潭城市群之间,鼓励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合理流动,注重培养核心竞争力,实现大联合、大协作、大创新(表8。2)。

长株潭主体功能区划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将城市群核心区划分为以下四大类功能分区:

禁止开发区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点公益林地、坡度25°以上的高丘山地、著名风景区、泄洪区、滞洪区、重要湿地、相对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限制开发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各类宜农土地、坡度在15°~25°的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地区等。

重点开发区包括长沙黄花、黄兴、榔梨、含浦、坪塘、雷锋、白箬铺、夏铎铺地区,株洲天元、白井、南洲、黄泥坳地区,湘潭河东、易俗河、九华、楠竹山地区,益阳沧水铺,岳阳界头铺等。

优先开发区包括三市的建成区及湘潭、望城、株洲、长沙等建成区。

“一带五区”:近中期重点建设区域,即湘江风光带、大河西先导区、滨江新城、云龙新城、九华新区、天易新区。

表8。2长株潭三市产业结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