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湖南地理是人教版还是湘教版 > 第一 自然地理特征(第2页)

第一 自然地理特征(第2页)

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每年初夏,湖南省都有一段时期降水充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地面风力弱的连阴雨。湖南省梅雨期间,往往伴随着比较强的降雨,倘若洞庭湖底水较高,或者长江形成洪水,就有可能在四水中下游和洞庭湖区引发洪涝灾害。

就湖南省来说,台风主要发生于6~9月,以7~8月相对集中。由于7~8月湖南被副热带高压长期盘踞,炎热少雨,甚至引起严重干旱,因此台风过境利多于弊,不但带来丰沛降雨,还能缓解炎夏酷热。但有时台风会引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湖南纬度偏低,大多数寒潮的强度并不算大,只是造成短时期的降温、冻雨和冰冻。但高强度的寒潮天气,会对湖南造成长时期的低温冻害,导致树木被冻死或压垮,高压线和道路普遍结冰,甚至造成大范围的停电事故。

四、水文

1。洞庭湖水系

洞庭湖水系流域面积26。28×104km2,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14%。主要入湖河流有湘、资、沅、澧四水,长江由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流入湖。四水与三口水流经洞庭湖调节后再由城陵矶注入长江。洞庭湖水系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016×108m3,约占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的21%。洞庭湖四水流域遭遇较大暴雨,洪峰流量超过河道安全泄量,往往造成洪水灾害,以澧水下游尾闾段最为严重。

洞庭湖北连长江,南纳四水,是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洞庭湖面积2650km2,是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水系复杂,河网密布,可分为西、南、东洞庭湖三大片。西洞庭湖指赤山岛以西的湖泊,现仅存目平湖与七里湖,主要水系为沅、澧二水尾闾。南洞庭湖指赤山岛以东与磊石山以南的湖泊,介于东、西洞庭湖之间,南接湘、资尾闾,北与大通湖相连。南洞庭湖现存湖泊较大者有万子、横岭两湖,主要是湘、资两水尾闾。东洞庭湖位于湖区东部,在木合铺、新洲、大东口与磊石山、鹿角之间,西有藕池河东支于新洲注入,南受西、南洞庭湖的转泄及湘江的入汇,东有汨罗江、新墙河注入,使东洞庭湖成了三口、四水的总汇合区,再由岳阳向东北流至城陵矶汇入长江(图2-7)。

图2-7洞庭湖水系

洞庭湖区年平均降水量1235mm,以3~6月相对集中。每年汛期(5~10月)入湖水量2240×108m3,其中46。4%来自于长江三口,47。3%来自于湘、资、沅、澧四水,6。3%来自于湖区及其径流产水。每年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平均为13610×104m3,其中82。3%来自于长江三口,17。7%来自于湘、资、沅、澧四水。城陵矶(七里山)多年平均出湖泥沙3510×104m3,占入湖泥沙总量的25。8%。每年大约有1×108m3的泥沙淤积在洞庭湖中,占入湖泥沙量的74。2%。由此可见,洞庭湖的泥沙主要来自于长江。

秦汉以前云梦泽南连长江,北通汉水,“方九百里”。到南北朝时,云梦泽萎缩到“方三四百里”,而洞庭湖则与南面的青草湖相连,由过去的“方二百六十里”扩大到“方五百里”。到唐宋时,云梦泽不复存在,分解成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洞庭湖则向南扩展,西吞赤沙,横亘“方八九百里”。1542~1852年,洞庭湖湖面超过6000km2。1860年以后,藕池、松滋先后溃口分流,分泄了长江大部分的洪水,使下荆江河段因流量剧减而淤塞蜿蜒,形成九曲回肠,同时加剧了洞庭湖的淤积和水患。洞庭湖自此陷入不断萎缩的过程,到1949年洞庭湖缩小到4350km2,如今洪水水面只有2650km2。湖区不少地方历经沧桑变迁,原为陆地,后沉陷为水面,继而又退出复为陆地,成为江湖演变的历史见证。

2。湘江

湘江发源于广西临桂县海洋坪龙门界,东北流至全州会灌江及罗江,北流进入湖南省境经永州市纳潇水,松柏纳舂陵水,衡阳汇蒸水及耒水,衡山纳洣水,渌口纳渌水,湘潭纳涓水和涟水,长沙汇浏阳河与捞刀河,至新康纳沩水,最后经濠河口流入洞庭湖。流域面积94660km2,其中湖南省内流域面积85383km2;干流全长856km,其中湖南境内流长670km。湘江与珠江流域的桂江由公元前2世纪开凿的灵渠沟通,现在尚可通航小船。

湘江河源海洋坪海拔不到500m,到长沙附近降至约40m,湘江流域内除阳明山海拔1530m、衡山海拔1290m外,大都为低矮丘陵或河谷平原,具有丘陵缓坡河流的特性。湘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435mm,年径流深776mm。湘江是长江流域汛期最早的支流之一,与雨季相呼应,4月便可出现洪峰。湘江水质较好,河水含沙量低,多年平均含沙量仅为0。18kgm3,特别是上源河水清澈,水质上乘,是理想的饮用水源。

3。资水

资水有南源和西源。南源夫夷水,源出广西资源县越城岭,流经资源、新宁、邵阳,至双江口与西源汇合。西源赧水为正源,出自湖南城步县雪峰山东麓,东北流经武岗、洞口,先后纳蓼水及平溪水,至隆回纳辰水,至邵阳县双江口。夫夷水与赧水汇合后始称资水。经邵阳市纳邵水,新邵以下纳石码江、大洋江、渠江,安化(东坪)以下纳敷溪,于益阳以下的甘溪港注入洞庭湖。资水干流全长713km,其中湖南境内流长630km;流域面积28142km2,其中湖南境内26738km2;总落差972m。河流大部分流经山地丘陵区,河谷两岸又与山脉逼近,从而加速雨水的集流过程,水位陡涨陡落,具有山区河流的特性。资水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462mm,年径流深813mm。资水洪水多为暴雨山洪性质,涨落迅速,容易成灾。多年平均含沙量0。14kgm3,水质略好于湘江。

4。沅江

5。澧水

澧水干流在桑植南岔以上有北、中、南三源。北源为主流,发源于桑植杉木界;中源出湘鄂边境八大公山东麓,亦名绿河;南源出永顺龙家寨,亦名上洞河。三源在龙江口汇合后往南经桑植、大庸至慈利纳溇水,至石门纳渫水,经临澧至澧县纳道水、涔水,流至津市小渡口注入洞庭湖。在湖南四水中,澧水流域面积最小,干流长388km,流域面积18496km2,其中湖南境内15505km2;总落差620m。上游崇山峻岭,山峰海拔2000m左右,峡谷壁立,河床陡峻,滩多水急。中游峡谷与盆地相间,大部分为丘陵。下游两岸山势较低,张公庙以下为冲积平原。澧水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425mm,年径流深846mm,居四水之首。澧水洪水多为暴雨山洪性质,陡涨陡落,多发生在6~7月,且易与长江干流洪水遭遇,故澧水尾闾地区常遭洪水威胁。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0。43kgm3,泥沙含量偏高,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五、植被

由南向北,湖南省内的植物可划分为两大区域,即北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南部南岭山地常绿阔叶林,其分界线大致蜿蜒在北纬26°~26°30′,即东起万洋山北端,经茶陵、永兴、耒阳、常宁、阳明山和泗州山北缘、零陵,止于都庞岭北端省界。

从地带性植被来看,湖南南部南岭山地常绿阔叶林与湖南北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植物群落组成、外貌和生态特性上有所不同,特别是位于低山山麓、河滩、沟谷地等地形的常绿阔叶林往往更兼有热带雨林的特征。

南岭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植被种类富有热带成分。森林下层种类组成复杂,如莽山低山常绿阔叶林,在2000m2内有大小乔木种类79种之多,植被层结构复杂,个别地方出现板根。

湖南北部植被带为常绿阔叶林,组成和结构比较简单,主要植被种类有桐、栲、栎等。南部地带由于热量条件好,水稻生育期长,适宜甘蔗、烤烟等喜热作物。北部地带由于冬季冻害较重,双季稻生长季节较短,种植晚稻只能选早熟品种。

六、土壤

湖南省地处中亚热带,地形复杂,岩石类型多,光热充足,降水丰富,生物繁茂,为土壤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红壤、黄壤是湖南省的典型土壤,此外还有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和水稻土等。

沿武陵—雪峰山东麓一线划界,以东红壤为主,以西黄壤为主。洞庭湖平原为潮土地区;湘中为丘陵红壤、紫色土、水稻土地区;湘南为中低山丘陵黄壤地区;湘西为中低山石灰土,黄壤地区。其中红壤面积约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一半,水稻土约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5。

[1]1kcal=4。1868kJ,下同。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