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在笔记中写道,“这项研究——主要研究最早的工业产品的表意特征,包括最早的工业建筑,最早的机器,也包括最早的商店、广告,等等——因此在两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探索马克思的学说起源的环境如何通过其表意特征(即不仅是通过因果联系)而影响了这个学说;第二,它也将揭示马克思主义与同时代的物质产品所共有的表意特征。”[24]
本雅明与马克思在此交会,但却像古罗马的两面神杰努斯一般。阿多诺曾说,本雅明的多数独创观点,系得益于他那种显微镜式的观察,显微镜是现象的、实物的观察方式,完全不同于马克思那种宏伟的、历史巨斧的抽象概念分析思考方式。唐诺也这么说:
马克思的“物”。基本上是个概念,还不能称之为“物质”,这太物理了,而是“经济”,作为历史理论必要的分析暨演绎的总体经济;至于本雅明的“物”,则是“东西”,种类千千万万不及备载——他们在“唯物”这个点上相遇,也在这个点上分离。[25]
本雅明始终保持着对于“物”的忠诚,他喜欢发掘那些无人问津的事物。最吸引他的是微小的事物,他喜爱旧玩具、邮票、带画的明信片、有趣的现实缩微景观。缩微变小是为了便于携带,对于游**者或难民来说,这是一种理想的拥有物品的形式。本雅明既是一个游**者,四处漂泊,又是一个收藏家,为物品所累。他总是处在游**和收藏的**之中。
曾任广告公司文案的李欣频说:“瓦尔特·本雅明体内有个图书馆般地,不惜变卖家产拼命买书,我体内亦感觉到有一座博物馆的需要,这座博物馆虽然空着,但早已分好类别等着我去旅行填满——我以广告文案的收入,供应自己从28岁以后每年出国败家六次,每次旅行都像中蛊,买一堆奇怪却用不到的东西,把家里摆得像是精神病患的收藏院。”[26]就像本雅明在情感上深刻地认同巴罗克和超现实主义一样,李欣频也通过旅行和购物等来建构自己的个人收藏型录,如《食物恋》、《恋物百科全书》等。
许舜英在《大量流出》中说:“相对于启蒙主义人文传统对思考及意义的强调,这个年代的焦点与其说是资讯,不如说是‘嗅觉’——对资讯的嗅觉,对资讯的市场性的嗅觉,对资讯如何挪用变形的嗅觉,对发现别人尚未发现的资讯的嗅觉。出身冥想是一种症状,收集癖是一种专业技术,收集癖更是一种现代创作的特色。‘坏品位百科全书’是典型的收集癖产物。世界五大都市咖啡厅最新图鉴。日本最畅销的一百种速食面(九州风味)巡礼。公开征求使用过的卫生棉。”[27]
“收集癖”是一种“现代创作的特色”,专注于某类肤浅杂碎的资讯是极具魅力的。在某些次文化圈里,资讯是一种社交礼仪,甚至于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密码。在符号学方法中,各种词语和形象,还有各种物品本身都担当产生意义的能指功能。例如,朱天文在小说《巫言》中借用“马汀大夫”这个符号建构小说中的当下族:
人行道郁郁荫荫至少一里,至少三十五年树龄的本岛土芒果树下,牛仔裤,黑T恤,车狂崔哈厚重皮靴重得会踢死人的(鞋帮**黄色车线)果然是马汀大夫经典八孔靴。超重版之圆形鞋头内镶钢片,对,就是欢乐分队主唱二十三岁红翻天自杀身亡时跟他的超重版马汀大夫吊在空中低**。而我妹妹,LauraAshley英式碎花连身长裙底下一双马汀大夫,曾经一整年那是她的出门装因为搭配成功不必再花精神搭配了。[28]
在鞋类产品中,马汀大夫(Dr。Martens)是次文化的象征、街头流行的鼻祖,是时尚文化不可或缺的符码,同时也是永不妥协的印记与联结新旧时代的流行密码。“巫言”,巫的文字语言,巫师这门行当最重要的工具或说技艺,唤醒万事万物的灵魂,改变现实的面貌。在某种程度上,广告创意就是收集碎片和重新组合的过程,创作者就是文化领域里的拾荒者,从垃圾桶筛选出他的财富。例如马汀大夫的广告文案所说:
没有什么比这种感觉更好。我单身我收集沙子我看佛洛依德我穿Dr。Martens……自信·固执·永不妥协。
不要告诉我做什么才是对的。我逛二手店我吃棒棒糖我看NBA我穿Dr。Martens……自信·固执·永不妥协。
只有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走路我听UNDERGROUND我喝白开水我穿Dr。Martens……自信·固执·永不妥协。
[1][法]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见《1846年的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424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法]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见《1846年的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41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法]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见《1846年的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423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法]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见《1846年的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422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美]詹姆士·韦伯·杨:《广告大师詹姆士·韦伯·杨的创意妙招》,李淑娟译,31~32页,台北,滚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8。
[6][美]詹姆士·韦伯·杨:《广告大师詹姆士·韦伯·杨的创意妙招》,李淑娟译,30页,台北,滚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8。
[7]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下午茶话题》,9页,北京,龙门书局,2010。
[8]许舜英:《大量流出》,20页,台北,红色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9][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138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0][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186~187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1][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4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2][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5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3][美]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王波译,22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4][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6~7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5]陈戎女:《译者导言》,见[德]齐奥尔格·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4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6][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198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7][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198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8][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70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9][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72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0][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75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1][德]瓦尔特·本雅明:《单行道》,王才勇译,112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2]刘北成:《本雅明思想肖像》,188页、18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3][德]瓦尔特·本雅明:《〈拱廊计划〉之N:知识论,进化论》,见汪民安主编:《生产》,1辑,312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4][德]瓦尔特·本雅明:《〈拱廊计划〉之N:知识论,进化论》,见汪民安主编:《生产》,1辑,312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5]唐诺:《读者时代》,8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7]许舜英:《大量流出》,23页,台北,红色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28]朱天文:《巫言》,19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