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古代罗马文明时间 > 第三 艺术史学与教育(第2页)

第三 艺术史学与教育(第2页)

奥古斯都立像约完成于公元前19年。雕像中的奥古斯都身披甲胄,左手握着权杖,右手高举,右脚跨前一步,其气势完全与威武雄壮的统帅形象相吻合。奥古斯都的面部写实特征明显,表情威严,令人敬畏,与现实的40岁左右的奥古斯都的情况相吻合。他深沉远望的双目和自信坚定的神态,无形中带给将士必胜的信念。铠甲上装饰的浮雕,用帕提亚人向罗马交还军徽的近景凸显奥古斯都所独有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本领。[139]雕像旁展示的骑在海豚背上的爱神像,更能衬托出奥古斯都的神力与伟大。奥古斯都立像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正面。雕塑家用权杖、手势和双目的凝视雕塑出了奥古斯都的“权”与“威”,同时也用立像眼前的空间“引出”听命于奥古斯都的将士的“忠”与“勇”。把奥古斯都置于想象中的千军万马之间,这就是雕像设计的精妙之处。奥古斯都立像是古代罗马宫廷肖像雕刻的典范之作,在罗马艺术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

马尔库斯·奥里略骑马像是古代罗马流传下来的唯一一尊青铜骑马像。它得以被奇迹般地保存下来,据说是因为在中世纪它一直被误认为是君士坦丁大帝像的缘故。[140]马尔库斯·奥里略骑马像高4。24米,长3。87米,创作于公元2世纪中后期。雕像所塑造的是一位罗马统帅,表现了一位长期奋斗在边境线上的罗马元首马尔库斯·奥里略阵前作动员时的情景。骑在马背上的马尔库斯·奥里略目光深邃,精神饱满。他手指前方,嘴巴略开,仿佛正在向出征的士兵做最后的动员。他的战马矫健剽悍、气势威武,给人有一种开赴战场时所表露出来的内在的紧迫感。这座雕像几乎把战前行事果断、敢负责任的马尔库斯·奥里略的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图8。16大力士法尔内塞像

图8。17奥古斯都像(三)

图8。18马尔库斯·奥里略骑马像

罗马人非常喜欢浮雕建筑物。浮雕的内容主要采自发生在罗马的重大事件。图拉真纪功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图拉真是帝国少有的继承共和国开疆拓土传统的罗马元首。图拉真纪功柱大约建成于公元114年,为歌颂图拉真战胜达西亚人的功业而建。图拉真纪功柱总高35。27米,由圆柱、底座和图拉真立像3部分组成。圆柱高29。55米,底径为3。70米,柱身由大理石砌成,连环式浮雕盘旋而上,底部有一块方形的基座。浮雕的总长度约200米,出现在浮雕上的人物约2500个。浮雕刻画了图拉真与达西亚人作战的情况,柱头上雕刻着图拉真的站立雕像。圆柱的内部是空的,有185级石阶,可以盘旋而上。柱的脚下安葬着图拉真夫妇的骨灰瓮。[141]图拉真纪功柱为人们展示了罗马独创的雕像题材,即把历史的内容以浮雕的形式表达出来。雕刻家用概念化的现实主义手法,把多瑙河的流水、罗马的军营、罗马军队和达西亚人的冲突,以及罗马人取得胜利的场面刻画得惟妙惟肖。以浮雕的形式来反映历史的内容并不是罗马人的创造,但用浮雕来展示某一历史事件的整体内容,其发明权应该属于罗马人。图拉真纪功柱是西方艺术瑰宝。它不但为后世研究罗马艺术提供了重要物证,而且也为历史学家、民族学家研究公元1—2世纪罗马的历史、军事和社会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史料。

图8。19图拉真纪功柱

到了罗马帝国末叶,由于受罗马帝国政治、经济以及基督教的影响,古罗马的建筑和造型艺术融进了宗教方面的因素,古代鲜活的造型艺术逐渐被各种各样带有宗教色彩的神话、传说替代。中世纪的艺术开始在罗马帝国的疆域内兴起。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史学

帝国时期,罗马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规模浩大的史学作品不断出现。西西里的狄奥多鲁斯、哈里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李维、塔西佗、普鲁塔克、苏维托尼乌斯、阿庇安、狄奥·卡西乌斯、阿米阿努斯·马塞利努斯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一)狄奥多鲁斯

狄奥多鲁斯,又称“西西里的狄奥多鲁斯”,出生于西西里的埃吉里乌姆。作为共和末期、帝国初期罗马著名的历史学家,狄奥多鲁斯是典型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式的学者。狄奥多鲁斯经过30多年的奋斗,最后写成40卷的《历史集成》。为写作此书,他历经艰险走访了亚细亚和欧罗巴的大部分地区,以便尽可能亲身观察那些战略要地和其他地区;对希腊人和野蛮人记录的其自身早期历史作了详尽的研究;认真研读罗马城提供的、丰富完备的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与罗马帝国相关的事件。《历史集成》前6卷的内容主要包括特洛伊战争之前的历史事件和传说。其中,前3卷介绍野蛮人的历史,后3卷则专门讲述希腊人的历史。在随后的16卷中,作者描述了从特洛伊战争到亚历山大大帝之死期间的世界历史。之后的23卷则依次讲述了直至罗马人与高卢人之间的战争爆发之前的所有事件。全书涵盖了1038年的世界历史。[142]

狄奥多鲁斯对于历史学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对于历史学家所作贡献的评价更是发自肺腑。他在《历史集成》的第一句话就是:“所有人都应对那些撰写世界历史的作家致以深深的谢忱。”[143]因为他们凭一己之力赐福于整个人类社会。“他们提供了一所学校。读者可以不必冒险,从陈述各种事件的学校里,获取十分丰富的经验。虽然从各个个案的实践中获取的知识能让人辨明在每个特殊事件中的功用,但这都伴随着众多辛劳和风险。我们最机敏的英雄之所以遭巨大的不幸,其原因就在于他之前没有‘见识过不少种族的城邦并了解他们的思想。’不过,通过历史研究获取的对别人兴衰荣辱的了解可以教育人们克服现实中的弊端。”[144]

狄奥多鲁斯高度评价历史学家的价值,认为他们“将全人类整理成同一个有序的整体。各个种族虽因姻缘关系相互连接,但正是为时空所隔。从这个角度而言,历史学家们又如同神灵的使者一般。因为只有神灵才使可见的星辰排列有序,才让人类的禀性有了共同的联系,不断地沿着他们的线路永恒前行,让所有事物按命运所指各得其所。历史学家也是如此,他们记载有人居住世界的共同事务,如同记载一个城邦的事情一样。他们把他们的作品变成一个记录往事的账本和储存相关知识的公共交易所”。[145]

通过历史学家之手,人们就能“以前车之鉴来防止自己的错误,仅借前人之成功便可有效应对当下的人生变故,而无须深察现实之行为,这是多么庆幸的事”[146]。狄奥多鲁斯很自信地告诉大家:“从历史之中获取的知识对于生活中所遇见的各种情况帮助极大。历史能使年轻人具有老年人的智慧,能使老年人在已有的基础上经验倍增,使一般的公民具备领袖的涵养,使领袖们为历史所赋予的不朽声誉而追求崇高的事业,使士兵为了牺牲后获取国家之赞誉而奋力保家,誓死卫国,使作恶多端的乱臣贼子因惧遭万年遗臭而摒弃行恶的邪念。”[147]

(二)哈里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

哈里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约公元前60—约前7)是另一位罗马史学家。他于公元前30年左右移居罗马,从事早期罗马历史的写作工作,耗时22年,写成一部20卷的希腊文巨著——《罗马古事纪》。全书以罗马的发展为主线,从神话时期一直写到第一次布匿战争。哈里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在撰写罗马史时明确表示,他写《罗马古事纪》的原则是:

我相信任何一个想使自己的作品流传千古、不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尤其是写历史作品的作家——在历史作品中,真实是最重要的,它是谨慎和智慧的源泉——首先,应当选择崇高、高尚且对读者帮助最大的主题。然后,小心谨慎地用合适的方式描述它们。[148]

狄奥尼修斯认为,他选择的主题是崇高的并且对众人有用的。“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没有必要进行长篇论述,因为只要稍有一些历史常识的人就能知晓。”[149]首先,因为其他国家的人如亚述人、米底人、马其顿人无论在拥有最广阔的版图,还是在拥有最辉煌的成就方面都不会超过罗马人。“亚述人的国家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但仅仅影响了亚洲很小的一部分。米底人,推翻了亚述人的统治,建立了疆域较为辽阔的国家,但其政权没有持续很久,在第四代时就被推翻了。波斯人,征服了米底人,最后成为整个西亚的主人;但当他们进攻欧洲国家时,仅仅征服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他们的辉煌也没有超过200年。”[150]马其顿人打败了波斯人,他们的影响力超过了以前所有的国家,但是他们的繁荣并不长久,并最后为罗马所灭。马其顿人的势力范围也并未覆盖所有的国家和海洋;因为它没有征服利比亚,仅仅得到了希腊边境的一小部分,也没有征服整个欧洲,其北部势力达到色雷斯,西部势力达到亚德里亚海。至于雅典人,仅仅在海岸地区统治了68年;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其他地区的主人斯巴达人,在希腊称霸的时间也只有30多年。唯有罗马控制了所能到达地区的所有城市,是每一片可通航海洋的主人,“她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使日出之地和日落之地成为疆域边界的国家”,而且,“其辉煌并非昙花一现,其存在时间也比前代任何一个国家都长得多”。[151]其次,许多人不了解罗马的早期历史,还有些错误的观念认为,罗马的建立者是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和野蛮人,其中有一些甚至是奴隶。他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没有尊重神灵和正义,而只是凭借一些偶然的机会和命运的偏爱,命运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就把最大的恩惠施予了那些最不配受到此殊荣的罗马人。最后,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用希腊文写成的关于罗马的精确的历史作品问世。这部书的出版可以弥补这一缺憾,让更多的希腊人了解罗马。狄奥尼修斯希望通过此书的写作,证明罗马的创立者是谁,罗马的习俗和制度如何?罗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读者能从我的著作中得知,罗马人是从怎样的起点发展起来的,建城之后他们很快就拥有了强者所拥有的优点——虔诚、正义、终生的自律、战争中的勇敢。这些优点,任何人,不管是希腊人还是野蛮人都不曾拥有过。”[152]

狄奥尼修斯严肃地告诉读者:他写作罗马早期的历史“不是没有经过考虑和预先构思的,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153],是不断向“最有学问的人学习”的结果,是刻苦研读前代罗马作家作品的结果。[154]因此,他的作品不但在希腊而且在罗马都很有影响。

(三)李维

提图斯·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是罗马奥古斯都时期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地区,青年时在家乡度过,受过良好的教育,公元前29年来到罗马。此后,一直在罗马生活和工作达40余年。《建城以来书》,又称《罗马史》,是其留给后人的典范之作。

《建城以来书》起自传说中的罗马建城之年(约公元前753年),止于公元前9年,上下约744年。第1~5卷,从埃尼阿斯神话故事开始到公元前390年高卢人攻占罗马;第6~15卷,至罗马征服意大利;第16~30卷,至公元前219年;第31~45卷,至公元前168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结束;第46~70卷,至公元前90年同盟战争开始;第71~80卷,至公元前86年马略去世;第81~90卷,至公元前78年苏拉去世;第91~103卷,至公元前62年庞培凯旋;第104~108卷,至恺撒与庞培间的内战开始;第109~116卷,至恺撒去世;第117~133卷,至公元前31年亚克兴之战;第134~142卷,至公元前9年德鲁苏斯之死。全书可能计划写到奥古斯都逝世,但未完成。全书共142卷,保存至今的只有35卷。

李维对自己的成就始终保持低调。他在《罗马史》序言的开头就十分谦逊地提道:“我不太清楚,我详述了罗马民族自建城以来的事迹,是否算得上是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即使知道,我也不敢妄说。因为我深知,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陈旧话题。历史学界的新人总是相信或在史实上能提供更可靠的素材,或自信在写作风格上远胜文风粗糙的前辈。但就我而言,能亲自思考、追述地球上最杰出民族的业绩就已经值得欣慰了。”[155]李维认为潜心追忆古代的峥嵘岁月,可以避开我们这一时代司空见惯的弊病;排除所有的烦恼。关于建城以前的传说以及关于创建罗马城的传说都充满了诗意的神话。李维认为:

它们不是建立在可靠的史料之上的。因此,我建议不必肯定它们,也不必反驳它们。通过神人共造可以使城市的创建更神圣,这是赐予古代的特权;而且,如果可以允许哪个民族能把自己的起源神圣化,并称他们的缔造者为神灵的话,那么有着如此军事声威的罗马人民理当首获这一殊荣。既然罗马人民宣称他们和他们的缔造者之父是无所不能的马尔斯,那么,所有民族皆应怀着认同罗马统治的同样心情顺从此种说法。[156]

李维希望读者关注两大问题:第一,以往曾有过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世风,是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方法支撑起和平与战争时期帝国的统治权,并将其拓展扩大。第二,随着纪律的逐渐松弛,世风是如何开始由缓慢下沉,到急转直下,最后堕入彻底崩溃的局面,以致一直延续至今的。李维认为,当我们既不能忍受自己的病痛,也不能忍受为消除病痛而采取的解救措施的时候,“研究往事就有特别的益处和特别的功效。因为从录于珍贵碑文的历史档案中可以看到各种范例。你可以从中为自己和自己的国家选择能够模仿的榜样,也可以从中察觉到源自始点的失误和结局的羞辱,并竭力戒除之”。很显然,李维的作品是要为民众服务的。奥古斯都曾认真读过李维的著作,他认为李维对庞培评价太高。[157]昆体良把他与希罗多德相比,认为李维的作品叙述迷人、透彻,演说雄辩,情感刻画动人,没有历史学家能达到像他那样的完美。[158]小普林尼曾在信中提到,有一位从西班牙卡迪斯来的读者,他对李维的大名十分敬仰,从世界的角落赶来,只为看他一眼,然后就回去。[159]这说明李维的作品在古代就很受欢迎。

(四)塔西佗

塔西佗是罗马帝国时期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对多种题材都有过探究和实践,尤其是在罗马断代史撰写方面贡献巨大。

塔西佗(约公元55—120)出身于罗马骑士家庭,是著名教育家昆体良的学生,与小普林尼交往甚厚,曾先后出任财务官、行政长官、执政官、亚细亚行省总督等要职。

塔西佗流传至今的著作共5部,它们分别是:

《阿格利可拉传》(Agricola);

《日耳曼尼亚志》(DeGermania);

《演说家对话录》(DialogusdeOratoribus);

《历史》(Historiae);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