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古代罗马文明代表 > 第二 罗马早期教育(第1页)

第二 罗马早期教育(第1页)

第二节罗马早期教育

一、罗马的公民教育

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教育。教育是提高人类自身素养的一种手段,是开启民智的钥匙。近代思想家洛克曾在《教育漫话》中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类的作用。他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93]古代罗马的教育不但培养了罗马公民自身的品质,改变了罗马公民的形象,而且也促进了罗马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对罗马统一的形成意义重大。

图7。17一位少年像

从罗马建城到共和结束,罗马的教育可以明显地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家庭教育的阶段。父母是教师,子女是他们的学生,传统则是最主要的教材。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罗马的传统教育阶段。第二阶段则为学校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罗马人既引进了希腊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又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改造。当然,在罗马学校教育的第二阶段,家庭教育并没有消失,它还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罗马早期社会是农耕社会。农业是社会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生产的主要组织单位。公民们“勤劳奋斗,黎明起床,开门吩咐奴婢,给慎重的债务人结算到期的账目,聆听长辈的叮嘱,关心晚辈的教育,教训他们过节俭的生活的,增加财富”[94]。儿童们未来的优良品行和正确的社会责任感都来自家庭的培养。

家庭教育的拉丁文为“Educatio”,其字根为“Educo”,原意为“养育”、“教养”和“栽培”。一般来说,早期罗马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言行教育和课本教育2大类。

言行教育就是长辈把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言传身教的方法将其传授给下一辈。言行教育与经验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教育在早期罗马可以说相当普遍。小普林尼(约公元62—112)对此曾有过明确的记载。他认为:

在古代,这是公认的惯例,即:年轻人通过观察前辈们的行为、听从前辈们的教诲,然后获得他们自己日后行事的准则,并将它们转交给我们的年轻一代。年轻人为此需从服兵役开始他们的前期训练,逐渐熟悉服从命令,从他人那里学会如何领导;公职候选人需在参与政事前站在元老院大厅的门外,观看元老院的议事规则。父亲是自己的老师,没有父亲的也有一个杰出的长者承担父亲的职责。于是人们通过榜样事例(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学会行使提案人的权力、陈述观点的权力、官员的权职和其他普通成员的特权。他们学习何时让步、何时坚持、该讲多长时间、何时应保持沉默、如何区分互相矛盾的提案,如何提出相关修正案。一句话,就是元老院的处事的整个过程。[95]

年轻人通过对长者的观察,学会他们自己不久要做的事情,而且知道轮到他们教育后代时,应该做些什么。言行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技术、军事技术以及社会经验的传授。在空闲之际,父辈们经常带儿子到广场、会场学习军事、决策与演说等方面的技术与本领,使儿女们在见习中逐渐掌握日常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知识。此外,作为必修的准则,罗马的儿童还得学习《十二铜表法》等法律条例。[96]

家庭教育的质量明显地取决于父母的文化知识素养和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这一时期,最能代表罗马上层家庭教育状况的,就是老加图的子女教育法。

据普鲁塔克记载:

老加图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儿子刚刚懂事,加图“就亲自指导儿子阅读书籍,虽然他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奴隶。这位奴隶名叫契罗(Chilo),他曾担任过学校教师,教过许多小孩的课。加图还亲口告诉我们:让儿子由于阅读缓慢等原因而遭到奴隶的训斥或拉耳朵是不对的。他也不敢把教育儿子这样重大的事完全委托给奴隶去作。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既是自己儿子的读写教员,又是他的法学教师和体育教练。他教他的儿子扔标枪,用盾牌作战、骑马。此外,还教他拳击。他也注意对他进行忍冷耐旱能力的训练,并亲自领他到巨浪滔滔的第伯河中强游。他告诉我们,他亲手用大字写了一部罗马史,以便他的儿子不出家门就能了解和熟悉自己的祖先以及他们的习惯。他宣称,在他的儿子面前,如像在维斯塔贞女面前一样,他非常注意讲话的方式,尽力不讲下流话。他还说,他永不与他的儿子一起洗澡。”[97]

普鲁塔克接着写道:

加图努力把培养儿子的德行,诱发儿子的兴趣,并使他的精神与美好的自然本性相一致作为己任。但他发现儿子的身体比较虚弱,无法忍受艰苦的生活。所以他允许在生活上给他照顾,不让他过着像自己那样的苛刻生活。然而加图的儿子虽然在体质上不如别人,但还称得上是一位刚强不屈的战士。在反对帕尔修斯的战斗中,他在鲍鲁斯·埃米利乌斯的领导下作战勇敢。在这次战斗中,他的剑不知是由于不慎还是由于剑柄潮湿而滑落于地。对此,他十分痛心,立即请求同伴给以援助。在同伴们的掩护下,他再次冲入密集的敌群。在长时期的残酷战斗以后,他终于成功地清除了这里的敌人,并在无数的武器和死人堆里(这里既有朋友的尸体也有敌人的尸体)找到了自己的宝剑。为此,指挥官鲍鲁斯曾给予他高度的表扬。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加图给他儿子的一封信。在信中,加图高度地赞扬了儿子舍身找寻宝剑的高贵热情。[98]

罗马传统教育的目的非常明显,就在于培养合格的罗马公民,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广场与战场是罗马青少年实践的场所;公共生活又为罗马青少年提供了日用的课本;国家制度及地方风俗则更是规范罗马青少年行为的导师。

罗马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希腊人,尤其是南意大利的希腊人有密切的关系。公元前303年,一些希腊教师来到罗马,在这里创建小学,以补充家庭教育的不足。公元前272年,罗马攻占他林敦。有许多希腊人被俘到罗马,著名的学者安德罗尼库斯便是其中的一员。他以自己翻译的《奥德赛》为课本,教罗马儿童读书识字。学校教育在安德罗尼库斯的倡导和践行下开始在罗马发展起来。

公元前2世纪中叶,希腊本土被罗马征服,希腊学术大量传入罗马,希腊学者、教育家也成批涌进罗马,他们在罗马办学、传道、授课。对于希腊文化的传入,罗马存在2种态度:一种以年轻人为代表,他们欢迎希腊文化,认真倾听希腊学者的演讲,常常被希腊人的演讲魅力所折服;另一种以加图为首的元老派为代表,他们害怕年轻人过分追求知识上的声誉,而忽略了军事上的成就。加图甚至以预言家的口吻宣称:“罗马城一旦充斥了希腊字母,罗马人也就失去了他们自己的帝国。”[99]公元前173年,2位伊壁鸠鲁派教师被元老院逐出罗马,理由是他们宣传享乐主义,对罗马的简朴传统形成威胁。12年后,元老院又颁布命令,禁止希腊哲学家及修辞学家到罗马居住和生活。禁令全文如下:

盖乌斯·法尼乌斯·斯特拉波和马尔库斯·瓦列利乌斯·麦撒拉执政时(161B。C。),大法官马尔库斯·庞波尼乌斯向元老院提出了一个建议。元老院讨论了哲学家和修辞学家问题之后作出决议,要求大法官马尔库斯·庞波尼乌斯提高警惕,保证为了国家利益遵守自己的就职誓言,不许哲学家和修辞学家居住罗马。[100]

公元前92年,监察官格涅乌斯·多密提乌斯·阿赫诺巴尔布斯和路西乌斯·李锡尼·克拉苏再次发布命令。内容如下:

我们听说有一类人引进一种新的学问,而我们的年轻人常常成群结队地去听他们讲课。这些人自封为拉丁语修辞学家,年青人整天与他们混在一起,不干实事。我们祖先已为自己的子孙规定了要上的学校和要学的课程。这些违背祖先规矩和习俗的改革,既不受我们欢迎,看来也不合适。因此,看来有必要把我们的看法告诉那些人——开办此类学校和常去听课的那些人,他们是不受我们欢迎的。[101]

然而,元老院对希腊文化的排斥并没有产生重要的作用。从安德罗尼库斯那时开始成长起来的希腊—拉丁文学,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已经得到了罗马公民的普遍认可和喜爱。广受欢迎的各类“文法”学校应运而生。公元前1世纪初,第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拉丁文法学校在罗马诞生。不久,在罗马又出现了一些拉丁修辞学校,学校聘请用拉丁语教学的老师,并开始形成严格的学校分级制度。

初级学校为小学。每一位7岁到12岁的儿童都可以到小学求学。学费一般由教师自由规定。罗马的小学教育一开始就是文字教育。其程序常常为先读后写。罗马史学家狄奥尼修斯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详细信息。狄奥尼修斯说:“当我们接受教学读书时,首先我们一心知道字母的读法,然后是字母的形状和它们的重要性、字母与字母的不同之点,然后再认识字和它们的变格”,知道它们的音调后,再去了解其余的东西。“我们只有在完成上述事情以后,才开始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写,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读。最初,读、写速度很慢。只有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当字的组成完全印在我们脑海中时,我们才能非常轻松地使用它们”。然后,我们就能仔细地念初级课本,再读别的课本。在学童掌握了一定的文字后,教师才教授算术。[102]因为在罗马数字中没有十进位中的数字“0”,所以,儿童们学起来有些困难,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学懂。罗马人从幼年时期就开始学习算术,学习怎样把1斤(1斤分为12两)分成100份。“‘阿尔比努斯的儿子,你回答:从五两里减去一两,还剩多少?你现在该会回答了。’‘还剩三分之一斤。’‘好!你将来会管理你的产业了。五两加一两,得多少?’‘半斤。’”[103]贺拉斯所说的就是罗马儿童在学校所受教育状况的最好反映。

学校管理方式严厉、残暴。体罚是学校管理学童的重要手段。“主罚教师怒气冲冲,被罚儿童呼天喊地”,这就是罗马学校生活的真实写照。受罚学生常常被同学扛在肩上,接受教师鞭打。文学巨匠贺拉斯的老师路西乌斯·奥尔比利乌斯·普庇乌斯就是常用鞭子抽打学生的典型。贺拉斯称他为“鞭笞者(plagosus)”。马尔苏斯认为他是“对任何人都挥舞皮鞭和大棒”的人。[104]这种体罚制度在罗马一直非常流行,即使到帝国后期亦是如此。[105]

罗马的中等学校又称文法学校,是在学习希腊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最初,罗马中等学校的教学用语是希腊语,教材也是希腊作品,教师大多也是希腊人。到公元前1世纪初叶,随着罗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等学校的授课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拉丁文和拉丁文学等课程成为核心课程。据说,罗马城里,有一个时期竟出现了20多所学生众多的学校。[106]当时学生们采用的主要教材有:狄奥尼修斯·特拉克斯的《希腊语法》和拉米乌斯·帕莱蒙的《拉丁语法》。

罗马贵族或富人子弟,在结束文法学校的学习以后,可以进入修辞学校,接受3年至4年的修辞教育。罗马的修辞学校最初皆为私人创立。[107]修辞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专门的雄辩人才,以适应社会和政治的需要。帝国时期的历史学家苏维托尼乌斯曾这样指出:“所有这一切激起了人们巨大的热情,许多教师和学者云集罗马,他们在这里取得巨大成功,一些地位卑微的人进入元老院,并取得高级官职。”[108]修辞学校的课程主要包括修辞学和辩论术,内容为军事、政治、法律、哲学、伦理、文学、历史、地理、音乐、天文、数学、物理等。[109]修辞学校的教学方法,首先是熟读名篇,然后再按教师指定的题目做辩论练习。当时修辞学校经常出现的辩论题目主要有2类。

第1类与国家政治权利有关。例如,弗拉米尼乌斯在担任保民官期间(公元前232年)曾提出要制定土地法。当他在公民大会上夸夸其谈时,他的父亲把他从讲台上拉下来。后来他的父亲被指控犯了不敬罪。指控的理由是:“你犯了不敬罪,因为你把一位保民官从讲台上拉下来。”他父亲回答说:“我没有犯不敬罪。”这里的问题是:弗拉米尼乌斯的父亲犯了不敬罪吗?父亲的理由是:“我在对我的儿子行使权威。”反对的理由是:“正好相反,他在用属于他自己的作为父亲的权威(这是一种私人权威)来削弱一位保民官的权威(这是民众的权威),所以他犯了不敬罪。”辩论的焦点是:使用父亲的权威(私权)来反对一位保民官的权威(公权),有罪吗?[110]

第2类与家庭、财产关系有关。

(1)一些商人在布隆度辛卸货,船上装的是奴隶。由于害怕海关收税员发现,他们给一个年轻漂亮、可卖高价的奴隶佩带了护身符,穿上镶红边的托加。经过这样的乔装打扮,奴隶很容易瞒过了检查。到达罗马后,他们受到了起诉,并被要求释放这个奴隶,理由是主人已自愿释放了他。

(2)法律规定,如果有位妇女被诱奸,则她有2条路可走:一为控告诱奸者于死命,二为不送嫁妆而嫁给他。当一名男子诱奸了2名妇女,其中一名要求置他于死地,另一名则选择要嫁给他。此案如何审理?

(3)有一年夏天,一些年轻人从罗马去奥斯提亚,走到海边,在那儿碰到几个正在撒网的渔夫,约定花费若干钱买下网中所获。付过钱款,等了好久,渔网终于出水了。人们发现捕到的不是鱼虾,而是满满的一篮子黄金。出资者说,这篮黄金理当属于他们,而渔夫则说应属于渔夫。试问这篮黄金应当归谁?

图7。18罗马壁画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