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国际新闻编辑笔试 > 第三 怎样写人物专稿(第3页)

第三 怎样写人物专稿(第3页)

巴列维:为什么不要?哪个国家没有秘密警察?每个国家都有。

……

受访者回避或不愿意回答一些问题,记者对这些问题紧追不舍——上面是《60分钟》著名记者华莱士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迫使伊朗前国王巴列维公开承认拥有秘密警察的采访内容。

采访那些受人关注的人物,问出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刺激或者棘手问题,然后得到被访者在其他人面前不可能说出的回答——是所有想成为伟大记者的新闻专业学生曾有过的梦想。然而,最终能以此为生的,总是少数站在金字塔尖的成功者。

(一)事先做足功课

华莱士曾介绍过他的采访经验:首先记者要阅读有关被采访者的材料,听一些录音或看一些录像,然后才有心思坐下来准备问题。至少在准备好30个或40个扎扎实实的问题以后才去采访。通常的办法是,在本上先写出100个问题和所有经过研究琢磨以后心中想到的一切。然后把这些问题分类。

到资料室去吧,在那里好好熟悉熟悉采访对象——并不是只有初出茅庐的记者需要这么做,即使像法拉奇这样采访人物的行家里手也说,每采访一个人物之前,她总是要用几个星期作准备,其紧张程度“简直就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她总是设法找到大量有关被采访者的书籍或材料,认真阅读并作笔记,写研究心得。这样做使采访者成了她未见面的“熟人”,而到真正面对面采访时就能抓住实质性问题。

(二)揣摩读者的需要

电视访谈节目在世界一些国家风行,而不少节目由于没法吸引住受众被取消。为什么?这常常是因为受众想知道的事情,主持人却迟迟没有发问。所以,请记住,在采访时,记者是代替读者、观众向被采访者提问。因此,揣摩读者的需要是提出恰当问题的重要基础。

“为什么”——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是怎样想的?他的独树一帜的风格是怎么形成的……受众希望得到的回答是深层次的,是动机,是原因,而非停留在何人做了何事的表层上。因此,记者的问题应该是关键性的或者说尖锐、敏感的,同时又最能体现受访者特性、有别于他人的地方。有经验的记者在提问题时,有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有时旁敲侧击,迂回包抄。具体采用哪种办法,需要根据受访者的情况,因人而异。

(三)把握提问的时机

采访名人,一般时间有限。记者的问题最好具体、明确,容易从中得到你所要的东西。

一般来说,采访名人都会被要求事先提交一个采访提纲,有时受访者会对这些问题作书面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当面采访时,记者不应再就提纲上的问题发问,而应抓紧时间提一些新的问题。有时,受访者只回答提纲上的问题。这时记者一定要设法控制采访的主动权,时刻想着自己采访后要写一篇人物专稿,而不能让受访者就某个他愿意回答的问题说个没完没了,而将其他问题搁置一边。

但有时也需要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例如,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提问“你认为联合国可以在伊拉克重建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这就是个封闭式的问题。他可能只回答“是”或“对”。而如果你这样问“你认为联合国将在伊拉克重建问题上发挥怎样的作用?”那么他就只好具体回答哪些作用了。这就是记者需要的答案。

尽管记者为采访作了很充分的准备,但还须准备应付意外情况。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和私下见面时的表现可能是大不相同的,有关他的书面材料和他本人的真实情况也可能大相径庭。某人在公开场合表现得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不等于他私下里不会傲慢无礼、难以接近。以往报道或传记中说他风趣幽默、善于表达,面前的他可能谨言慎语、沉默寡言。这时记者准备的问题也许派不上用场,那就需要临场发挥了。

这时适当使用一些小技巧会有帮助,如营造融洽的气氛来拉近你同受访者的距离。法拉奇就常采用对方和自己经历或亲朋中某些人的共同之处展开话题。她在采访邓小平时,就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

此外,对采访对象所从事的职业、爱好有所了解,就像拥有了一把打开对方话匣子的钥匙。美国著名赛马骑师阿卡罗向来被新闻界认为是难以撬开嘴巴的“闷葫芦”,但记者利布林的一个问题却使他不仅开了“尊口”,还滔滔不绝地谈了一个小时。利布林问“你左脚的马镫比右脚的高多少?”阿卡罗觉得利布林是个内行,因为只有懂行的人才知道,为克服圆形跑道上的离心力,两个脚镫的皮带不能一样长。阿卡罗认为,找到了知音,于是就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

但记者有时也会碰到滔滔不绝的健谈者。美联社记者威廉·瑞安谈到他的采访经历时说,他有过一次听“独白”的采访,那次是采访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我刚提了一个问题,他就接连不断地讲了4小时”。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他的话与记者所想了解的主题无关,而且也没有什么新意,那么记者就要用一个其他问题不露声色地打断他,把他的话头引到记者需要了解的问题上来,因为记者毕竟不是来听被访者演讲的。

记者在整个采访中必须牢记自己是来工作的,采访结束后要写成稿子。所以要考虑被采访者说的这些内容是否已构成一篇人物专稿所需的材料了?还需要补充什么?他的这些话能否引用在文章里?

最后要提醒的是,在结束采访时最好将事实、数字和引语核对一下。同时,当收起笔记本和录音机时,记者的耳朵还不能休息。采访对象这时已经放松自己,也许会在这时说出一些关键性的话。许多记者就是在结束采访后与采访对象一起喝咖啡时,搜集到最有价值的材料的。

总之,记者要想方设法使受访者道出他们未向外界透露过的事情。这非常需要技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

(四)采访提问中应注意观察

人物专稿写作与写其他体裁的新闻有所不同。其他新闻体裁,记者一般是不能直接出面的,也不能直接发表议论。而人物专稿则不同,记者有时直接走上前台发表看法,作出评价,更多的时候,需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容貌、衣着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描写场景来烘托气氛。所以记者在采访中必须注意观察。

有的西方记者为使自己的报道更具现场感,常到被采访对象的生活或工作场景中去采访,有时的确能采集到很生动的素材,但有时也会做过了。前美联社记者彼得·阿内特曾说起过他的一次采访败笔。他到柬埔寨采访西哈努克亲王。他随西哈努克来到稻田。西哈努克脱去外衣,穿了背心同农民一起挖土。“那情景确实动人”,阿内特说,“但事后一想,我什么重要材料都没有从他嘴里得到”。

(五)电话采访与网络采访

通过电话和网络进行采访,是所有记者应该掌握和经常使用的方法。它不仅节约了记者和采访对象的时间,而且可以扩大记者的交往范围。有的名人不一定愿意接受当面采访,但他也许愿意在电话上或通过E-mail回答问题。

因此记者应当像准备进行面对面采访一样事先做足准备,一样注意礼貌,并应告诉对方自己的姓名和服务的媒体,让对方知道你想得到的信息将供发表。在进行电话采访时应当特别注意:第一,沉稳、清晰地说话,不要提过长的问题。第二,把尖锐的或使人难堪的问题放在最后。第三,不要奢望能在电话采访中得到很多信息——一般来说,电话采访只是为了证实某些事实或取得一些引语。

网络采访灵活、方便、快捷,有时还能得到更多详细的资料性的东西。

这种方式进行采访也有一些缺陷,如不能观察采访对象对问题的反应,也无法观察采访对象的神态、衣着、显著特征和其他个性特征,因而在勾勒人物肖像时就少了这一笔。通过网络采访到的材料需要多加核实。

总而言之,采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素材,所有的采访技巧都应该为这一目的服务。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