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讣闻的采访与写作
讣闻写作可长可短,形式也多种多样,但要在有限的截稿时间内交代清楚何人、何时、何地、多大年龄、因什么原因去世、葬礼情况以及生平、成就,已经很不容易,那些“大人物”声名显赫、经历曲折,尤其难写,何况报道还得吸引人,这对记者是一大挑战。
在优秀记者的笔下,讣闻可以成为一种艺术。《纽约时报》记者阿尔登·惠特曼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以写名人讣闻而著名,被称为“坏消息先生”和“恐怖先生”。有人评价说,他对死者人物性格的描写,出神入化,能使其“复生”。
那么,该怎样采访和写作才能达到惠特曼的境界呢?
一、采访
(一)生前采访
惠特曼常常在一些著名人物在世时就对他们进行采访,以获得生动的第一手材料。他通常事前把一些名人的讣闻写好,放在卷宗里,不时增添、修改。对有的人物,他会同时准备两篇,其中一篇是生动的特写。一则关于惠特曼的故事广为流传:惠特曼为准备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讣闻,在其83岁那年专程去密苏里的独立城登门拜访。见到这个专为别人准备“后事”的记者,杜鲁门打趣地说“我知道你为什么跑到这里来”。
提前为名人准备讣闻,是一些大报、通讯社的习惯做法,这样可以在名人去世后立即发稿,争取时效,同时,也有充足时间对报道反复进行修改,力争事实更准确,评价更恰当。
(二)采访家属、亲朋好友、故旧
有的记者担心,死者的家庭正处于悲痛之中时采访他们是否合宜。从实践来看,这不是个很大的问题。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死者的家人亲友是愿意向人们分享他们的记忆或倾诉他们的感情的。他们或许会给你讲述一段死者童年大难不死的经历,或许会忆起他的某桩轶事、趣闻、曾经说过的有意思的话,这些都会使记者讣闻中的人物性格鲜明、生动感人、富有情趣。同样,记者可以向亲友核实一些事实。此外,深入采访会帮助记者掌握分寸,对死者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对讣闻至关重要。
(三)积累资料
有了采访到的素材,记者可能还需要到图书馆、资料室补充一些材料。一般来说,这些地方存有关于名人的言行举止、重要活动的大量记录。经常写讣闻的记者,平时应该积累那些年事已高、健康欠佳的名人资料,到头来才不会发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
二、写作
(一)首日讣闻与次日讣闻
虽然讣闻形式多样,但大致可分为首日讣闻和次日讣闻两类。它们的格式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导语侧重点。首日讣闻将首日发生的事作为导语,包括死者的姓名、身份、时间、地点、死因,如“医生和政府官员说,瑞典外交大臣安娜·林德在一家高档商店购物时遇刺,身上多处受伤,已于今晨死亡”;次日讣闻的导语,则以追悼会或其他悼亡活动为导语。
(二)写作讣闻讣闻一般需提供如下信息。
第一,死者的姓名、年龄、职业和其他身份。第二,死亡的时间、地点和原因(患病或抢救持续时间)。第三,葬礼与出殡计划。第四,杰出成就、不凡经历或轶闻趣事。第五,死者之死对社会的影响。
(三)如何跳出公式化套路
如果记者只是简单地把上述内容一一罗列,那么讣闻最容易写成公式化新闻,如“著名××家×××,因××病医治无效,今天在××地去世,享年××岁”。在现实中,这样的讣闻屡见不鲜。要跳出公式化套路,在报道中,记者应着重从注重细节和运用多种新闻手法入手。
1。避免公式化套路应注意的细节[1]
为避免陷入公式化套路,《费城每日新闻》著名的讣闻记者吉姆·尼克尔森建议写讣闻时注意这些细节:
第一,外貌描述(体重、身高、头发颜色和发型)。第二,服饰(最喜欢穿的衣服的类型和喜欢的服装品牌)。第三,职业(从事的时间,以前从事的其他职业,主要成就)。第四,讲话方式(说话语气、手势、笑容、眼睛跟别人交流的方式、最喜欢的俗语和谚语)。第五,气质。第六,习惯。第七,现场引人注目的标志性的东西。第八,天气光线。第九,历史记录。
2。运用多种新闻手法要跳出公式化套路,记者还需要运用一切能用的新闻手法来再现死者风貌,概括起来有这么几条建议。
(1)写好导语
悼亡报道一般要在导语中交代与死亡有关的基本情况,但也不一定那么刻板。美联社为美国总统麦金利去世写的讣闻的导语就是如此。
【美联社纽约1901年9月15日电】昨天,威廉·麦金利以微弱的声音说出他最喜爱的圣歌的歌词:“上帝,我离你越来越近了”,之后便昏迷了过去,于今晨在纽约州的布法罗去世。9天前,他被一暗杀者的子弹击中。
(2)精心布局
讣闻要为读者勾勒出死者一生的概况,但不应是例行公事地写出死者的履历,而应该写出死者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和成就,这是最常见的讣闻写作方式。
美国原子能专家爱德华·特勒于2003年9月去世时,法新社的讣闻就主要突出了他的成就。
【法新社9月10日电】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所9月10日发表声明,宣布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爱德华·特勒于本周二逝世,享年95岁。声明说,特勒的逝世不管是对实验所还是对整个国家都是个巨大的损失。
今年早些时候,特勒荣获象征美国最高荣誉的“总统自由勋章”。特勒在1943—1946年间参加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此后致力于研究氢弹。
以成就为中心组织报道素材,能减轻记者写作讣闻的难度。但著名人物的讣闻若只突出成就,容易显得单薄。这时需要记者谨慎选择切入点,精心选材与布局,并在写作过程中对事例、细节进行高度提炼与概括,如下面路透社对高更和爱迪生所写的讣闻,前一个以人物艺术思想的转变来突出其艺术成就;后者以人物早期的失败经历凸显其社会贡献,言简意赅,十分精当。
【路透社波利尼西亚1903年5月8日电】题:保罗·高更去世
今天法国画家保罗·高更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马克萨斯群岛去世,终年55岁。高更曾是一名证券经纪人,在他结识了卡米尔·毕沙罗和保罗·赛尚以后,决定献身艺术。在巴黎,高更还与文森特·凡·高结下了友谊。但是对他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经历是1887年的马提尼岛之行。这次旅行使他发现了热带风光的绚丽色彩,欣赏了原始社会纯朴的生活。
高更创造了被称之为“景泰蓝主义”的新风格。这种风格的特点是用单纯色彩配以黑色线条的轮廓。他在1889年的《早上好,高更先生》这幅作品中运用了这种风格。高更与他过去的印象主义决裂,他想让他的作品通过色彩和构图既悦人眼目,又表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