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新华社国际新闻采编 > 第二 战地记者(第2页)

第二 战地记者(第2页)

(1)政治、经济理论素养和国际战略眼光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经济。绝大多数的战争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经济。分析家认为:两次海湾战争,美国打的都是石油战争;美国庞大的军火集团也是战争的积极推动者。

战争的胜负变化,虽然扣人心弦,但战地记者只有超越眼前的战场,才能洞悉政治、经济气象,预报战场上即将到来的变化。

(2)人文视角

“大兵记者”欧尼·派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有名的战地记者之一。他的报道始终着眼于那些平凡而普通的士兵。他的代表作《艰苦的步兵》,不是取材于血与火的战斗现场,而是普通的行军、宿营等战争中的日常生活,展示战争中士兵们的艰苦生活。

新闻,无论其表象和本质都是人,它服务和关注的对象始终是人。这一点,在战争新闻中更应突出表现。战争新闻首先应当渗透着对人类生存、人类文明与发展的深切关注。一味热衷于战事,热衷于对杀伤、胜负的报道,是黄色报业时期的品位格调。战争新闻,只有关注战火中人的生存和心灵,关注战争对自然与生命的摧残与破坏,关注人的价值、人性的美、人间的真情在残酷的战争的闪现,关注战争对现代社会、文明秩序的撼动,关注技术进步所潜含的破坏性因素,才能具有崇高的积极的意义。

(3)语言能力与沟通能力

对交战双方语言的掌握,是战地记者完成任务的重要前提。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也不可或缺。来自官方、军方的信息可能会使记者获得独家的重要消息;来自同行的信息也可使记者不至于漏发重要新闻;即使是普通的当地百姓,也有可能为记者提供重要线索。

(4)对装备的熟练操作能力和快速写作能力

战场环境是最恶劣的写、发稿环境,战地记者要有“倚马千言,立挥而就”的急才,要对自己手中的装备十分熟悉,能熟练运用电脑、数码照相机、图片传真机等设备并能进行修理;此外,还需要熟悉当地的地形和掌握熟练的驾驶技术。同时,现代战争中,电子干扰是贯穿始终的,记者战地发稿将非常困难,必须准备好多种发稿手段。

(5)心理素质要求

战争状态属于一种极端的社会存在形式,不仅使和平环境下的许多问题变得格外突出,而且也会促使新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这对战地记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对复杂形势的深刻把握,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的理性认识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力等。

(6)成为专家

战地记者的价值不能仅仅体现在如实记录战争上,还应当成为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观察家和评论员,分析战争过程,揭示战争本质,预测战争走势等,这就需要战地记者成为一定意义上的专家。

3。自我保护所需的素质与知识

(1)防核生化和地雷知识

核武器、生化武器是最为致命的武器,一旦出现在战场,必然造成大规模的伤亡。战地记者对此必须非常小心谨慎并掌握一些基本的防护知识,如利用地形地物在核爆中减少冲击波、核辐射的危害,从水、气、动植物状况判断环境是否安全以及几种主要生化武器的防护知识。

(2)战伤救助知识

战地记者需要掌握一些常规战伤处置方法,如止血、接骨等。

(3)战斗知识

现代战争是非接触、非线性的,没有前线后方,每一点都可能受到攻击。战地记者要学会选择不易受攻击的安全位置。另外,低姿态奔跑、卧倒、隐蔽这些基本的战术动作,会减少中弹的危险。不要在战斗要点处长时间逗留,谨慎使用手中的相机,尽快拍完,立即更换立足点,以免被狙击手误盯上。

(4)其他防护知识

战地记者要学会在野外寻找水源,学会依靠自然判断方向、时间。防晒,学会防暑,防冻,防蛇虫等知识,另外,还要了解战场所在地的常见病,特别是传染病,提前注射疫苗,要对战争中易出现的疾病如流感、瘟疫等有所了解。

(5)熟悉《日内瓦公约》

记者要熟悉《日内瓦公约》中有关交战双方对战地记者的规定要求,学会利用规则和规定开展工作,保护自己。

(6)民情、社会情况知识

对当地风俗和社会情况的了解,对增强战地记者的生存能力和完成任务的情况都有重要意义。

(7)体力

战场上人力宝贵。战地记者最好具备较强的耐高温、耐冷、耐饥饿和耐渴的能力,要能承受巨大压力长时间连续工作。

[1]展江:《战地记者纵横谈(上)》,载《军事记者》,2001(5)。

[2]展江:《战地记者纵横谈》(下),载《军事记者》,2001(6)。

[3]陈正红、杨银娟:《战地记者与战争》,载《国际新闻界》,1999增刊。

[4]展江:《战地记者纵横谈》(下),载《军事记者》,2001(6)。

[5]徐壮志:《战地记者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载《中国记者》,2003(3)。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