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叫黄歇,楚国人,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极有辩才。秦国白起准备大举攻楚,他受命出使秦国,施展辩术,说服秦昭王罢兵,与秦缔结和约而还。后来楚国派他与太子完到秦国做质子,几年后,楚顷襄王病重,秦国阻止太子归国,只让黄歇回国探听消息。他毅然决定让太子乔装扮作使者御者,驾车出关,返回楚国。他则坚守在秦国,听候秦王发落。秦王果然愤怒之极,迫他自杀,后来听从应侯范雎之计,免了他的死罪,遣返回国。回到楚国后3个月,楚顷襄王死去,太子即位,即楚考烈王。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元年),他被任命为相国,同时被封为春申君。公元前259年(楚考烈王四年),曾率军救赵;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曾北伐灭鲁。春申君有大功于楚国。
春申君也以养士出名。他曾以儒学大师荀卿为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令,为当时最大的思想家提供了优厚的生活条件和保护,成就了思想史上的一段佳话。
赵国平原君派人来访,春申君把他安排在上舍。赵国的使节想要在春申君这里夸耀一下自己的阔绰,便戴上玳瑁发簪,佩着宝珠玉石饰鞘的刀剑,请求见春申君的门客。春申君有门客3000余人,其中的上客盛装来见赵使,鞋子上都装饰着珠宝,赵国使者见了,顿感自惭形秽。
春申君担任相国20余年,人臣权势没有超过他的。后来误中了奸人李园的阴谋圈套,终于未能摆脱,结果身首异处,3000门客也救不了他,实在可惜。
其实,在秦国的咸阳,还曾出现过吕不韦、嫪毐养士的故事,同样精彩,同样表现了养士的社会风尚。
总之,通过战国四君养士的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士人不限于知识阶层,还有各类其他社会成员,有的竟然是杂役、小偷、赌徒。不过,就是这些下层人士,竟然可以帮助达官显贵出谋划策,解决危困。这一方面说明,上下的流动已经相当的频繁和普遍,否则下层人士如何得知上层的秘密?另一方面又说明,下层人士的知识和智慧已经相当发达,否则也不会提出有价值的见解供上层人士采用。
战国四君的养士有其共同之处,那就是不惜花费巨资,不分高下,也不分能否,一律礼贤下士,务求以人数取胜。司马迁用“倾”、“相倾”、“争相倾”来表现对士人的争夺,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至于士人的贡献到底有多大,需要具体研究。首先,门客对主人抬高身份,扩大势力和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无形作用。其次,孟尝君凭借“鸡鸣狗盗”脱离虎口,平原君靠“毛遂自荐”使楚成功,信陵君以“窃符救赵”成就功名,春申君则只有“履珠显贵”以骄客人,门客在实际政治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过,对于主人们的政治结局来,他们的作用就未必如想象的那么大了。战国四君没有一个通过养士来解决自己的最终政治地位问题。通过以上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养士,主要不在于士人有多少实际的作用,而在于对主人身份、地位、名声所起的巨大作用。这就更加凸显了士人的价值和地位。士人是这样一个群体,拥有他们,可以使达官显贵抬高身价,扩大影响,在政治生活中居于有利地位,维持一段时间的优势。就是为了这个,所以才有那么多达官显贵不惜卑辞辱身以下士人,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动人的活剧,给历史平添了那么多绚烂的颜色,实在是精彩之极!
[1]译自《孟子》卷5《滕文公上》。
[2](春秋)管仲:《管子》卷23《地数》。
[3](战国)商鞅:《商君书》卷1《农战》。
[4](战国)吕不韦编:《吕氏春秋》卷18《审应览》。
[5]《孟子》卷10《万章下》。
[6]《孟子》卷3《公孙丑上》。
[7]《战国策》卷24《魏三》。
[8]《战国策》卷20《赵三》。
[9](战国)墨子:《墨子》卷5《非攻上》。
[10]《战国策》卷1《东周》。
[11]《战国策》卷4《秦二》。
[12](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1《越王勾践世家》。
[1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75《孟尝君列传》。
[14](西汉)司马迁:《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
[15](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16](春秋)左丘明:《国语》卷6《齐语》。
[17](春秋)管仲:《管子》卷11《君臣下》。
[18](战国)庄子:《庄子》杂篇《渔父》。
[19](战国)韩非:《韩非子》卷8《守道》。
[20](战国)吕不韦编:《吕氏春秋》卷16《先识览》。
[21]《孟子》卷10《万章下》。